题源虚叟庐山行卷
胸中有庐山,笔下有庐山。
窗下有庐山,眼中有庐山。
别山十七年,见山一日间。
韵险落鬼胆,语妙破天悭。
永怀看山人,恨不同跻攀。
摩挲青石砚,负山良厚颜。
天风几时来,乘之欲西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中蕴藏着庐山的画面,笔墨下勾勒庐山的景象。
窗前映射出庐山的影子,眼里看到的是庐山的风光。
离别庐山已经十七年,如今又得以在一日间相见。
诗句的韵味险峻得让人叹为观止,语言美妙得破除了僵化的束缚。
永远怀念那些赏景之人,遗憾的是不能一同去攀登。
抚摸着青石砚台,背负着庐山景色真是羞愧难当。
期盼那风起的日子早点到来,我想乘着它前往西边的庐山。
去完善
释义
1. 题源虚叟庐山行卷:"题源"指书画作品的主题来源;"虚叟"是作者本人的号,这里用来称呼自己;"庐山"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名山,以壮丽的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闻名于世;"行卷"是一种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即考生将自己的诗词歌赋集册成卷,以便考官查看其才学。
2. 胸中有庐山,笔下有庐山:诗人通过强调"有庐山",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这里的"有"可以理解为掌握、熟悉的意思。
3. 窗下有庐山,眼中有庐山:诗人再次强调了"有庐山",表示无论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庐山的存在。"窗下"指的是在自己生活的空间中。
4. 别山十七年,见山一日间:诗人离开庐山已经有十七年了,但在见到庐山的一日间就找到了与它的联系。"别山"指离开庐山,"见山"则指再次见到庐山。
5. 韵险落鬼胆,语妙破天悭:这两句赞颂了庐山诗的韵味险峻且富有创意,语言精妙而具有穿透力。"落鬼胆"形容惊险程度高;"天悭"指天赐的吝啬,这里是说庐山诗的语言非常宝贵。
6. 永怀看山人,恨不同跻攀:诗人表达了对当年游历庐山的怀念之情,遗憾自己没有和看山人一同攀登。"看山人"指在庐山修行的高僧。
7. 摩挲青石砚,负山良厚颜:诗人抚摸着青石砚,感到自己没能很好地描绘出庐山的壮丽,感到惭愧。"负山"是比喻不能承担重任的意思。
8. 天风几时来,乘之欲西还:诗人渴望有天赐的风能助他驾驭,让他能够回到庐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释道璨为他朋友庐山之行写的诗篇。诗中,他以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庐山的各种形态与形象,无论是"窗下"的庐山、"眼中"的庐山,还是"胸中"的庐山,都流露出他对庐山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这种"胸中有庐山"的意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题源虚叟庐山行卷》是南宋著名僧人释道璨所作。释道璨生活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此时中国历史上处于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民生疾苦。释道璨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世事变迁有着深深的关注和同情。
释道璨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南宋孝宗赵昚统治时期(1163-1189年)。这一时期,宋朝虽然表面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实际上内外交困。在内忧方面,权臣韩侂胄专权,政治腐败严重;在外患方面,北方金朝对南宋始终虎视眈眈,战争危机四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以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关注民生疾苦,劝谕世人修身养性,爱护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