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宿田家

标题包含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并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边塞特点。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县(今河...查看更多
三岁。
去完善

译文
乡村老头住在东边的小山坡上, 说起一生都在这个幽静的地方度过。 头发花白已经忘记了岁月的痕迹,只知道青山常在,春天每一年都会来到。 门前种下的柳树已经长成了一条巷子,山谷间的清流也汇入了池塘。 健壮的牛每天耕作着十亩田地,而人们则在闲暇时打扫这个小房子。 有客人来访,就满杯敬酒,有感而发地念出诗人的佳作。 岩洞里有鼹鼠藏身,水潭边的竹林里隐藏着鸬鹚。 傍晚时分,村子里的行人稀少,喝醉了就不在乎路有多难走了。 今晚估计只能借宿一晚,明天黎明的时候就要和你告别了。
三岁。
去完善
释义
东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地名。 未:未曾,没有过。 白发未曾记日月:意指老人年龄很大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识春时:辨认春天的时节,形容居住在山上,对季节变化十分敏感。 柳:柳树,这里指的是门前种植的柳树已经生长成了一条小巷。 清尊酒:古代对酒杯的美称,这里指的是喝酒。 鼹鼠: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哺乳动物,以昆虫为食。 鸬鹚:一种水鸟,善于捕鱼。 村墟:乡村的小市集或者小村庄。 拂曙: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三岁。
去完善
赏析
《寄宿田家》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田园诗。全诗通过描绘农家的质朴生活,表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以一位田舍老翁的形象开篇,引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关注。这位老翁居住在东陂,一生都在这个环境中度过,显得十分平静和安详。 颔联“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形象地描绘了老翁的生活状态。尽管他的头发已经变白,但他并不在乎岁月的流逝,反而能够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这体现了老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颈联“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继续描绘农家的周边环境。门前种的柳树已经长成了小巷,野谷中的流水也流入了池塘。这种宁静的环境为农家增添了诗意。 尾联“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表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留恋。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多待一些时间,但明天一早就要离开了。这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 总的来说,《寄宿田家》通过对农家生活和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农家的淳朴和宁静。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宿田家》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高适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危机。这场战争导致了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一年,高适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回到家乡幽州(今北京)。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高适写下了这首《寄宿田家》。 诗中描绘了战乱的背景下,农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在高适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三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