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舍书事
鳞鳞池面水初生,萍底青蛙自在鸣。
谁使幽庭当鼓吹,雨余时听作新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水面波光粼粼,刚刚生出一片新生之水,浮萍下面的青蛙自由自在地歌唱。是谁让这个寂静的庭院响起了音乐般的鼓吹之声?原来是雨后水滴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新生的乐章。
去完善
释义
1. 直舍:古代学官的斋舍,此处指的是书房。
2. 书事:记录或描述事物的一种文体。
3. 鳞鳞:像鱼鳞一样密集排列的物体。这里用来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4. 池面水初生:池塘的水刚刚涨起来。
5. 萍:一种水生植物,又叫浮萍。
6. 蛙:一种生活在水域附近的昆虫,擅长在水中游泳和跳跃。
7. 自在鸣:随意地叫唤。
8. 谁使:指什么样的人或物。
9. 幽庭:寂静无人的庭院。
10. 当:充当。
11. 鼓吹:原指击鼓吹竽等乐器的声音,后泛指各种乐音。
12. 雨余:雨后。
13. 时听:时常听到。
14. 新声:新的声音,这里指青蛙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直舍书事》中,诗人杨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恬静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篇“鳞鳞池面水初生”,描述了池塘水面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美景,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紧接着的“萍底青蛙自在鸣”,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夏季雨后池塘边的热闹景象。
在“谁使幽庭当鼓吹”一句中,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声音的喜爱之情。这里的“鼓吹”意指音乐,意味着在这样的幽静庭院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般让人陶醉。接下来的“雨余时听作新声”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仿佛每次雨后,都能听到新的声响,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整首诗虽然语句简单,但意境优美,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乐趣的向往。诗人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展现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直舍书事》是宋代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10年前后,这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杨时以状元及第,担任著作佐郎、秘书郎等职,随后辞官,专心于学问研究与讲学活动。
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处于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期。北宋皇帝宋徽宗沉湎于艺术与享乐,重用权臣蔡京等奸佞小人,导致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辽金势力逐渐崛起,对宋朝的边疆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时作为一位士人学者,他对现实政治深感忧虑,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直舍书事》中,杨时通过对书房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以书法比喻为“草”,寓意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以及学术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关注现实问题,共同努力,以求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