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 其一
筼筜脱箨已穿林,袅露搓烟藓径深。 宴坐蒲团空寂处,一声啼鸟故相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筼筜脱去笋壳已穿透树林,小路上湿润的青苔与袅袅雾气相映成趣。静静地坐在蒲团上,感受四周的静谧,突然传来一声鸟儿的啼鸣,仿佛在提醒着我们的存在。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韵脚和内容作诗填词。 2. 康守:即太守,古代郡守的尊称。 3. 通幽亭:指连通幽深之处的亭子。 4. 筼筜:竹名,这里指翠竹。 5. 箨:竹笋上的皮壳。 6. 袅露搓烟:形容烟雾缭绕的景象。 7. 藓径深:指长满苔藓的小路。 8. 宴坐:安闲静坐。 9.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僧人多用以坐禅。 10. 空寂:寂静无声。 11. 一声啼鸟:指鸟的叫声。 12. 故相侵:故意来打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自然景象。首句“筼筜脱箨已穿林”,通过描述竹笋迅速生长穿透树林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接下来的“袅露搓烟藓径深”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苔覆盖的小路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氛。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宴坐蒲团空寂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寂静和宁静。然而,这种宁静并没有持续多久,突然传来的“一声啼鸟故相侵”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环境的寂静相融合,营造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 其一》是南宋诗人李光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是南宋初期的一个时期。 李光生活在宋朝南渡后的动荡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等要职,后因与秦桧不合而被贬谪。在绍兴年间,李光被任命为徽州知州,他在任期内大力提倡教育,修建书院,造福百姓。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后建立的南宋政权仍在恢复期,政权内部存在矛盾和纷争。皇帝宋高宗赵构对金国投降求和,与权臣秦桧推行投降政策。而李光则主张抗金,反对投降,这使得他与秦桧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他被贬谪。 这首诗描绘了李光在贬谪期间游览通幽亭的所见所感。他以幽亭为主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光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