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五首 其四
金风吹落叶,玉露滴清秋。
尀耐寒山子,无言笑点头。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色秋风扫落叶,晶莹白露润清秋。
谁识寒山隐士心,无声微笑点头中。
理解光明如明镜,何须曲折如弯钩。
去完善
释义
1. 金风:指秋风。
2. 玉露:指秋露。
3. 叵耐:用于感叹或指责,意为“真让人忍受不了”或“真让人难以忍耐”。
4. 寒山子:又称“寒山拾得”,相传是唐代两位隐居僧人,本诗中可能指的是僧人的形象。
5. 明似镜:形容心地纯洁明亮。
6. 曲如钩:比喻内心曲折复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寒山子的形象。第一句“金风吹落叶”借用了秋天的象征性元素,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第二句“玉露滴清秋”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特点,即清爽而宁静的环境。第三句“尀耐寒山子”则引入了主人公寒山子,一个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持豁达态度的人物。第四句“无言笑点头”则生动地描绘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能保持微笑面对。第五句和第六句“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则是诗人对于寒山子人生观的肯定,认为他清楚地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因此不需要像曲折的钩子那样去适应生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寒山子的赞美,传递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二十五首 其四》是南宋高僧释智愚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
在释智愚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宋金战争频繁爆发,国家局势紧张,民众生活困苦。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释智愚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背景,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方面,释智愚早年曾在山林间修行,后成为禅宗高僧,主张“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开悟。这些人生经历和感悟,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总之,《偈颂二十五首 其四》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下,由释智愚这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高深佛学修养的高僧所创作。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