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遶钓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若洲畔的人们还未归来,江面微寒烟雾缭绕中想到那乡间的柴扉。
故乡在何处,风吹着柳树沙沙作响,新来的大雁南飞,雪落在它们的羽毛上。
视野所及之处,思念之情如同绿草蔓延至远方;海浪汹涌时,书信传至海边的概率则变得稀少。
此刻,我忧愁地遥望着远方的情景,心中的情感难以估量,就像那春天的江水环绕着钓鱼的石矶。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杜若:香草名,即杜衡,又名尧韭,产在江南地区。
2. 洲:江、河中可以居住或种植的地方。
3. 水寒烟暖:指春天的江水寒冷,雾气却温暖,用来表示季节交替时的气候特征。
4. 柴扉:用柴木制作的门,这里比喻农家。
5. 故园:故乡,老家。
6. 新雁:初春时从南方飞来的大雁。
7. 海门:长江的入海口。
8. 目极:视线所及之处。
9. 原草:平原上的草丛。
10. 春流:春天的水流。
11. 钓矶:钓鱼的石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诗人赵嘏以“曲江”为开篇,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在“杜若洲边人未归”中,“杜若洲”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代表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怀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诗人用“水寒烟暖想柴扉”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水寒烟暖”是一种对比,表达了春天温度的变化。而“想柴扉”则是对故乡的想念。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也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通过“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朋友的关心。这里的“风吹柳”和“雪满衣”都是春天典型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敏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在“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中,诗人通过对远方的眺望,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想念。这里的“原草遍”和“浪高书到海门稀”都体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期待和无奈。这种期待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诗人以“万里春流遶钓矶”结尾,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里的“春流”和“钓矶”都是春天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想念。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曲江边眺望江南故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国力逐渐衰弱。赵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所担忧。然而,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主题。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赵嘏正处于人生低谷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茫和忧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赵嘏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因此,赵嘏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当时文人普遍共鸣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