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生查子

标题包含
生查子
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 澹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 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 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河南洛阳人。 朱敦儒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生查子》:词牌名。朱敦儒:宋代诗人。 1. 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病重在床的人独自入睡,没有月亮的中秋节。这里指诗人在中秋节生病孤独。 2. 澹照:微弱的亮光。碧纱灯:用碧纱罩着的灯。 3. 银屏雪:银色的屏风上映出雪花飘落的样子。 4. 风露:风吹露水。萧寒:萧瑟寒冷。 5. 砧杵:捣衣的砧板和木棒,这里指妇女洗衣捣衣的声音。 6. 伏枕:趴在枕头上。漫书空:随意写下心中的感受。 7. 到晓:到天亮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独自卧病之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凄凉。首句“卧病独眠人”便点明了这一主题,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秋之夜的无月和寂静,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哀伤。 “澹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这两句词中,作者通过对淡照的碧纱灯和寒冷的银屏雪的描述,形象地传达出月光的微弱和秋风的寒冷。这种冷清的环境进一步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心情。 接着,作者用“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来形容天气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寂寥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正在流逝,加剧了作者心中的担忧。 最后两句“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则是表达了作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只能无奈地躺在床上,无意识地写下内心的忧虑,却无法将其完全表达出来,直到清晨也无法消除这份忧愁。 整首词,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中秋夜景、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自身情感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展示了一个孤独的人在特殊时刻的痛苦与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生查子》是南宋著名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143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朱敦儒经历了靖康之变、金兵南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对他的生活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由于北方战事频繁,朱敦儒从河南洛阳南渡至江南地区,漂泊流离,家国之感油然而生。他曾在南渡初期写下“万里江山知何处”的哀叹,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身世飘零的无奈。此时南宋政权正处于建立初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朱敦儒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深感忧虑,这也成为他创作《生查子》的重要背景。 在这首词中,朱敦儒以委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不满。他用“水满田畴稻叶齐”的景象来隐喻国家的繁荣安定,借“忽然千里乌云起”的形象比喻战争的残酷无情。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朱敦儒对时局的关切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总之,《生查子》是朱敦儒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渴望和平的心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