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岁旦
鸡报已判春,中年抱疾身。晓催庭火暗,风带寺幡新。
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梅花浮寿酒,莫笑又移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丙午岁旦:指公元846年的元旦。
2. 鸡报已判春:通过鸡叫声来宣告春天的到来。鸡报,鸡叫声;已判春,已经确定是春天了。
3. 中年:诗人当时50多岁,在古代算中年人。
4. 抱疾:生病。
5. 晓催庭火暗:早上庭院里的火光逐渐暗淡。晓,早上;庭火,院子里的火光。
6. 风带寺幡新:风吹动着寺庙的旗子,显示出新的气象。寺幡,寺庙里的旗子。
7. 多虑无成事:想得太多反而做不成事情。
8. 空休是吉人:无所事事的人反倒被认为是吉人。
9. 梅花浮寿酒:用梅花浸泡的酒,象征着长寿。
10. 莫笑又移巡:不要笑话我又换了一杯酒。
去完善
赏析
《丙午岁旦》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年伊始时的感受和心境。首联“鸡报已判春,中年抱疾身”点明了时间背景,描述了新年的到来以及诗人中年的身体状态。颔联“晓催庭火暗,风带寺幡新”进一步描绘了新年的清晨景象,庭院里的灯火逐渐暗淡,寺庙里的幡旗在风中飘动,呈现出一派新气象。颈联“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认为过多的忧虑反而无法成事,而空灵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吉祥。尾联“梅花浮寿酒,莫笑又移巡”则以梅花和寿酒的形象,提醒人们不要为生活中的琐事所困扰,要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整首诗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新年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午岁旦》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在公元846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一年,唐朝正处于衰落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司空图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司空图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官职,但因为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生活。他的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并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十分复杂。一方面,唐朝的繁荣逐渐衰退,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另一方面,民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困苦。这种时代背景使司空图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