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边梅
本随驲使上长安,非到中途意便阑。
为念征夫行旅苦,与生满舌遶牙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原本描述了驿使马匹和信使一同上路前往长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途中辛苦的关怀。
我将这首诗翻译成优雅的白话文:
这支队伍紧随驿站的信使前往长安,还没有到达中点,热情已经减弱一半。
我内心挂念的是那些艰苦跋涉的征人,他们的舌头都已卷曲僵硬,牙齿感到酸痛。
去完善
释义
驿使:古代驿站差遣传送公文的人。
长安: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都城,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京。
阑:疲惫不堪,无法前进。
征夫:远行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道边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路边梅花孤独生长的同情和对旅途中艰辛的体察。首句“本随驲使上长安”表明了梅花原是为了供人欣赏而被移植栽种在驿站旁。而接下来的“非到中途意便阑”则意味着虽然梅花具有美好的品质,但并未得到重视和珍视,逐渐失去生机,像是寓意着当时社会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们的境遇。
诗人在第三句中开始关心那些在寒冬中奔波的行人,即“征夫”。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努力前行,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中那些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力量的人们。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最后一句中的“绕牙酸”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此处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以具体的味道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路边的梅花,展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边梅》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曾丰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其直言不讳的性格,多次被贬谪。他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见识过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晚年时期,他退居乡里,潜心研究学问,著述颇丰。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曾丰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也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人格追求,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