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太尉大人:
我天生热爱写作,对此深思熟虑。我认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外化表现,但文章并非通过努力学习就能写出,而是通过培养气质来实现。孟子曾说:“我擅长培养我的浩然正气。”今天看他的文章,豁达宽容,充满天地之间,正好体现了他那浩渺的气质。司马迁游历全国,遍览四海的名山大川,结交燕、赵地区的豪杰之士,所以他的文章清新流畅,颇具豪迈之气。这两位大家,难道是拿起笔学习写作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吗?他们的浩然之气充盈于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表现在语言中,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到。
我现在十九岁了。住在家里时交往的人,不过是邻居和同乡;见到的景象不过方圆几百里,没有高山大河可以登高远望让我心胸开阔;各种书籍虽然无所不读,但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无法激发我的豪情壮志。我怕自己就此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找天下的奇闻壮丽,以了解天地的广阔无垠。走过秦汉古都,纵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险峻高大,向北遥望黄河的奔腾不息,让人怀想古代的豪杰英雄。到了京城,仰望天子宫殿的宏伟壮丽,以及粮仓、国库、城池、苑囿的富饶庞大,才知道天下的壮丽景观。见到翰林欧阳修,听到他见解独到的高论,看到他的英俊相貌,与他门下的贤达人士交往,才明白天下的文章精华汇聚于此。太尉您凭借才能和谋略雄踞天下,成为百姓依赖、四方敬畏的人物,入朝如周公、召公般辅助君王,出朝则有方叔、召虎那样的勇猛将领。但我还没有见过您。
况且,一个人求学如果不定下高远的志向,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来此,已经在山水中领略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险峻高大,在江河里见识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在人海中遇见了欧阳修这样的高人,然而我还想一睹太尉的风采。因此,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教诲和鼓励,那样的话,我将可以一览天下的大观而无憾了。
我还年轻,还不能熟悉官场的种种事务。之前前来,并不是为了谋求微薄的俸禄,只是偶尔获得,并非我所喜欢的。然而幸运的是能得到赐还家乡等待选拔的机会,使我能够悠哉度过几年的时光,借此机会努力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并学习为官之道。如果太尉觉得我可以教诲并且愿意教诲,那我就更幸运了!
去完善
释义
1. 太尉执事:指枢密使韩琦。太尉,古代官职名称;执事,本指具体从事工作的人,这里作为尊称。
2. 辙生好为文: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辙生,即出生。好为文,喜欢写作。
3. 思之至深:对写作思考得非常深入。
4. 文者气之所形:文学创作是作者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
5. 孟轲曰: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6.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散文家,担任太史令。
7. 燕、赵间豪俊:指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境内的杰出人物。
8. 溢乎其貌:指精神气质洋溢在人的外貌上。
9. 动乎其言:指通过言辞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
10. 见乎其文: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精神气质。
11. 十九年矣:当时苏辙十九岁。
12. 邻里乡党之人:指家乡附近的亲朋好友。
13.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没有高山大野供我登高远望,拓宽视野。
14. 百氏之书:百家诸子的著作。
15. 古人之陈迹:古人的思想和成就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
16. 遂汩没:逐渐埋没自己的才能。
17. 奇闻壮观:罕见的景观。
18.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秦朝和汉朝的都城。
19. 恣观:随意观赏。
20. 终南、嵩、华之高:终南山、嵩山和华山的险峻。
21. 黄河之奔流:黄河的滚滚流水。
22.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怀想起古代的英勇豪杰。
23. 天子宫阙之壮:皇帝宫殿的壮丽景象。
24. 仓廪:粮仓。
25. 府库:国库。
26.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
27. 苑囿:皇家园林。
28. 巨丽:巨大壮丽。
29. 翰林欧阳公:指欧阳修,时任翰林学士。
30. 门人贤士大夫:门生和贤能的官员。
31. 周公、召公:周武王的兄弟,辅佐成王的两公。
32. 方叔、召虎:西周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
33. 然辙也未之见焉:然而我还未见过您这样的贤人。
34. 不志其大: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
35. 夫之学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36. 四夷: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
37. 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38. 赐归待选:被任命为京官之后回家等待选拔。
39. 优游:闲暇自在。
去完善
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这是一篇颂扬韩太尉的骈文。苏辙首先阐述了对文学的理解,认为文章的内涵源自个人的气质修养。接着,通过对比自己和韩太尉的生活环境、交往的人群以及知识面的宽窄,强调后者见闻广博、雄才大略的特点。同时,表达了渴望获得对方指教的期许。
文章结构紧凑,论述清晰,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对名山大川和古代豪杰的描绘,彰显出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抱负。句式变化多样,既有平铺直叙,也有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全文表现出既沉稳又不失灵动的美学特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北宋文人苏辙写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嘉祐年间(1056-1063年),当时苏辙刚刚步入仕途,任秘书省校书郎。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韩琦。
嘉祐年间,正值北宋王朝的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关注国家政治,关注民生疾苦。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人。他们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家中藏书丰富,为兄弟二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苏辙在诗中表达了对韩琦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选拔贤能,而选拔贤能则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这首诗反映了苏辙对政治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