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楞严会香烛 其二
玉磬轻敲紫篆清,金莲花绽烛荧荧。
从教一百二十日,散作满天星斗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敲响玉石编磬,发出悠扬的声音,紫红色的蜡烛在黑夜中燃起微弱的光亮。
伴随着这种声音和光亮,已经度过了120个日夜。它们像繁星一样点亮了这漫漫长夜。
去完善
释义
1. "玉磬":玉石制成的钟磬类打击乐器。
2. "紫篆":紫色字体的符箓。这里指的是道家斋醮时的经文或咒语。
3. "金莲花":金属制成的莲花状香炉。
4. "烛荧荧":形容烛光闪烁的样子。
5. "从教":听任,任由的意思。
6. "一百二十日":指一年。古代有一种历法,一年有120天,称为"百二十日"。
7. "满天星斗明":形容天空中繁星闪烁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在化楞严会上的香烛场景,富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诗人通过“玉磬”、“紫篆”、“金莲花”和“烛荧荧”等具有宗教色彩的意象,展现了会场上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诗人又以“一百二十日”这一具体数字和“满天星斗明”的夸张手法,表现出香烛的壮观景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化楞严会香烛 其二》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释广闻所作。释广闻,法名广闻,生卒年不详,宋朝僧人、诗僧,活跃于北宋年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发展,释广闻作为一位修行僧人,深受佛学熏陶,以诗言志,抒发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对生活的思考。释广闻身处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他以慈悲为怀,关爱众生,因此在诗歌中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怀和悲悯之心。
在这段时间里,释广闻个人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一方面深入经藏,勤修不辍,另一方面游历四方,结交文人墨客。通过与他人交流心得,他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内心世界。释广闻的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包容性。
在宋代,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由于皇帝的重视和扶持,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教义逐渐深入人心,寺院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寻求精神慰藉的场所。受此影响,释广闻将自己的佛学修养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表达出对佛陀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众生的关爱之意。
综上所述,《化楞严会香烛 其二》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释广闻作为一名修行僧人,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创作出这首充满宗教情怀和悲悯之心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