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释迦佛赞

标题包含
释迦佛赞
不即此座,成等正觉。 不离此座,成等正觉。 入雪山,悟明星,知之者必谓以慈示人。 开空花,结空果,不知者将谓实有此作。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此亦名言不及处。 借水献花,不可当面讳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广闻,法号释广闻,俗名李广闻,字子闻,号三山居士,1963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化学者和禅宗大师,为少林寺第三十一代传人。 释广闻自幼热爱书法、绘画和诗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能就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不离开这个座位,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进入雪山,领悟明心见性,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一定认为这是以慈悲示现于人。 看似虚无的花朵,结果也是空的,不知道的人可能会以为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天地之间没有偏袒,只选择德行,这也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境地。 借助水的力量送上花朵,不应该在此刻回避事实。
去完善
释义
《释迦佛赞》: 这首诗歌是古人对释迦牟尼佛的赞美与崇敬之作。 1. 释迦佛:即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也被尊称为“如来”、“世尊”。 2. 不即此座,成等正觉: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禅定,顿悟成佛,被称为“成等正觉”。这里指的是他不依赖于外在的名利地位,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真理。 3. 离此座,成等正觉:表示释迦牟尼的觉悟不仅在于自己的心灵修炼,同时也体现了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 4. 入雪山,悟明星:指释迦牟尼修行时,曾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苦修,最终在夜观启明星时顿悟成佛。这里是比喻他从艰苦的修行中找到了觉悟之路。 5. 知之者必谓以慈示人:意思是真正理解释迦牟尼教义的人都会明白,佛祖是通过慈悲为怀,向人们揭示解脱之道。 6. 开空花,结空果:这句是说佛祖宣扬的佛法是虚幻的,但又是有益的,它的结果是虚无的,但是必须承认并实践它。 7.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指苍天没有亲疏之分,只把幸运赐给有品德的人,这里用以赞美释迦牟尼佛的高尚品质。 8. 借水献花,不可当面讳却:意指佛祖的教诲如同鲜花需要清水浇灌,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不应该回避或否认这些教诲的真实意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释迦佛赞》是一首赞扬释迦牟尼佛的作品。诗的开头“不即此座,成等正觉”,表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时,不依赖于特定的场所,就能达到觉悟的境界。接下来的“不离此座,成等正觉”则强调释迦牟尼通过长时间的冥想和参禅,终于在此地领悟了真理。 第二联“入雪山,悟明星,知之者必谓以慈示人”,描述释迦牟尼在雪山苦修六年,终于在悟明星洞彻佛法的过程,意味着只有真正理解的人才能明白他是在用慈悲来启示众生。 第三联“开空花,结空果,不知者将谓实有此作”,这是对本具皆空的理解。虽然释迦牟尼教导人们要领悟到一切皆空,但对于那些尚未领悟的人来说,可能会误以为真的有这些具体的行为和结果。 最后两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此亦名言不及处。借水献花,不可当面讳却”,表达出真理的光芒普照万物,无论贵贱皆得助益,但也有人可能无法领会。这就好像用水来表现花的美丽,虽不能完全表达其美,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释迦佛赞》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公元759年,由释广闻所著。这首诗歌颂了释迦牟尼的智慧和慈悲,表达了作者对佛陀的敬仰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释广闻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生活在唐朝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广闻自幼学习佛法,他在修行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因此创作了这首《释迦佛赞》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之情。 在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信仰佛教,他们通过学习和修行佛法,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解脱。释广闻作为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