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六祖挟担赞

标题包含
六祖挟担赞
柴已落在谁家,此行不空来去。 手中担子相随,心知应无所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广闻,法号释广闻,俗名李广闻,字子闻,号三山居士,1963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化学者和禅宗大师,为少林寺第三十一代传人。 释广闻自幼热爱书法、绘画和诗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树枝已经掉落到了哪户人家,这次行程并没有白走一趟。 手中的担子始终伴随着我,心里知道应该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去的。
去完善
释义
"柴已落在谁家":此句中的“柴”为禅宗中的语汇,意指通过禅修获得的智慧,此处的“落在谁家”是比喻得到智慧的机缘并不是人人可得。 "此行不空来去":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毫无所获的,这句话意味着参禅的人在修行中有所领悟。 "手中担子相随":“担子”在此处指的是一种生活的重负或精神的压力,可能是指人生的种种困苦和困扰,这句诗的意思是这种压力一直伴随着我们。 "心知应无所在":因为内心已经彻悟,所以没有任何烦恼可以扰乱心灵,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地方可以囚禁它。
去完善
赏析
《六祖挟担赞》是宋僧释广闻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六祖慧能的传说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于禅宗修行和人生境界的理解。 首先,“柴已落在谁家”一句,描述了禅宗的传法过程中,五祖弘忍将袈裟传给慧能的场景。慧能接过袈裟,象征着禅宗法脉的传承。这里的“柴落”比喻禅宗法嗣的传递,而“谁家”则暗示了慧能继承了禅宗的正统。 接着,“此行不空来去”,表达了诗人对慧能修行的高度赞扬。在禅宗看来,修行并非追求物质和世俗的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解脱和对佛法的领悟。慧能的修行之路虽然艰苦,但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所以他的人生旅程是有意义的。 然后,“手中担子相随”,则描绘了慧能在接过袈裟后,担起了弘扬禅宗的重任。这个“担子”既象征着禅宗的教义,也代表了慧能的责任和使命。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传承和发扬禅宗的精神。 最后,“心知应无所在”,意味着慧能在修行过程中,已经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他的心境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观念和束缚,实现了禅宗所追求的“无心之境”。这也是对慧能修行的最高赞美。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六祖挟担赞》是南宋时期释广闻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流传于禅宗佛教徒之间。这首诗歌颂了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修行精神。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禅宗佛教强调内心修行,追求解脱,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释广闻作为一位僧人,深知众生之苦,因此他以六祖慧能的故事为榜样,创作了这首诗歌,以此激励人们修行向善,达到内心的宁静。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他主张顿悟法门,提倡“见性成佛”的理念。他在唐代时,曾因持无相戒而遭到迫害,但仍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这个故事激发了释广闻的创作灵感,他通过描绘六祖慧能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禅宗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在这首诗中,释广闻以六祖慧能挟担的形象,象征着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修行态度。同时,他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禅宗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