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讯耕堂
五更三尺雪,应是没耕庐。
洞彻八窗景,泓澄一腹书。
卧看龙夭矫,闲玩玉模糊。
差胜陈家否,妻儿共拥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五更时分,厚厚的三尺积雪覆盖在田地上,应该已经覆盖了农民们的家。房间的八个窗户都被打开,让人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外面的景色。我心中清澈如镜,装满了诗书的知识。躺在床上,可以看到天上的飞龙在天舞动;闲暇时,把玩着手中温润的玉器。这样的生活,比陈家的奢华要美好得多,和家人一起围着火炉取暖。
去完善
释义
1. 五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五更相当于凌晨3点到5点。
2. 三尺雪:形容雪下得很大。三尺为虚指,用以形容积雪的深度。
3. 耕庐:乡村简陋的房屋。这里指的是诗人的住所。
4. 八窗:指房屋的八个窗户。
5. 泓澄:清澈的水。这里用来形容诗书的美好。
6. 龙夭矫:指龙的形状变化多样。这里用来形容雪的形状多变。
7. 玉模糊:形容雪花飘落时,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
8. 陈家否:指宋代陈抟的传说。陈抟曾隐居华山,冬日有家人来访,见到陈抟在火边读书,妻子孩子围着炉火取暖。这里是诗人以此自比,表达自己的生活虽然简朴,但精神生活丰富,心境安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身处冬季深夜的宁静景象。首联“五更三尺雪,应是没耕庐”描述了冬夜的大雪覆盖在房屋上,仿佛将整个农家小院都掩盖在茫茫白色之中。这里的“五更”和“三尺雪”巧妙地展示了冬天的严寒特征。颔联“洞彻八窗景,泓澄一腹书”则描绘了诗人在如此寒冷夜晚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观察窗户外的景色以及阅读诗书来度过漫漫长夜,展现了其文人的雅致。颈联“卧看龙夭矫,闲玩玉模糊”则是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描绘了寒冷的夜晚中,龙形花纹在迷离的视线中摇曳生姿,如玉般地模糊不清的景象。最后两句“差胜陈家否,妻儿共拥炉”表达了即使生活贫困,但一家人围炉取暖,共享天伦之乐,也远远胜过其他拥有财富而无亲情温暖的家庭。这首诗以清幽淡泊的笔调展现出作者孤寂中的满足心态,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问讯耕堂》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南宋中叶,国家内外交困,战乱不断。在这个时期,苏泂的故乡江南地区虽然相对安定,但社会经济受到很大影响,百姓生活困苦。
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苏泂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自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所关注。然而,他并未在诗中直接表达这种忧虑,而是选择了以田园风光为主题,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