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黄檗慧公秀峰昌公丁巳上元日访鼓山圭公游临沧亭为赋十四韵
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云借着风的力量,飞翔到了海上的高山。松树的声音如同鼓声和号角,引导我登上了层层的山峦。我一直向往那如烟的霞光和宁静的山水。而现在,我已经对世事感到疲倦,所以决定让自己有三天的时间去享受闲暇。于是,我将点亮灯火,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我也会陪伴那些慈祥的老者,一同漫步在山林之间。沿途的风景如画,曲径通幽,有苍翠的竹林,还有那细泉叮咚的小瀑布。尽管脚已疲惫,但眼中的景色却是如此美好,言语之间的欢乐让内心感到安宁。夕阳的余晖洒在西边的山巅,云海起伏浩渺无边。经历十年的战争之后,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清静的地方实属不易。不必说,这次的旅行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但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会在欢笑中更加深厚。夜色降临,月亮洒下光芒,照亮了林梢。抚摸着那块已经忘却回去的路的石头,心中默念那远方的佳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檗慧公秀峰昌公:指三位僧人。
2. 丁巳上元日:公元107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3. 鼓山圭公:一位僧人。
4. 孤云: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5. 鼓吹:古代一种宫廷音乐。
6. 岩壑:高山深谷。
7. 百事懒: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8. 儿辈:孩子们。
9. 老禅伯:对年长僧人的尊称。
10. 藓磴:长满苔藓的石阶。
11. 春斓斑:春天的斑斓色彩。
12. 窦口咽细泉:洞口流淌着细小的泉水。
13. 飞澜:水流激荡。
14. 西崦:西山。
15. 支许游:指朋友间的交往。
16. 宾主欢:客人与主人之间的欢乐。
17. 暝色:暮色。
18. 忘归石:寓意流连忘返的地方。
19. 幽遐观:深邃遥远的景观。

去完善
赏析
《奉同黄檗慧公秀峰昌公丁巳上元日访鼓山圭公游临沧亭为赋十四韵》是南宋诗人张元干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游览山水风光的经历和感受。
首联“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以孤云乘风高飞的形象比喻自己和友人的轻松愉悦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出游的突然和即兴。
颔联“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通过聆听松涛声仿佛听到鼓吹之声,表达了对山间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怀抱的向往。
颈联“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表达了自己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余生的愿望。
尾联“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以月色的朦胧、树林的寂静,展现出夜晚的山林之美,也象征着人生的宁静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同黄檗慧公秀峰昌公丁巳上元日访鼓山圭公游临沧亭为赋十四韵》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此时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疾苦。诗人张元干生逢其时,见证了国家的衰颓和百姓的困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抒发感慨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背后还蕴含着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在丁巳上元日(即元宵节)这天,张元干与黄檗慧公、秀峰昌公等友人共同探访鼓山圭公。他们在临沧亭畅游时,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于是灵感迸发,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十四韵的长诗。
此时正是南宋时期,金国入侵,北方疆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元干忧国忧民,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诗中表达了与朋友共患难的决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