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第后道中灯下读书

标题包含
登第后道中灯下读书
十载灯前笔下耕,如今鴈塔幸题名。 他年若遂平生志,肯为长檠弃短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间在灯光下辛勤耕耘笔尖,如今终于在大雁塔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未来如果实现了平生的志向,那又怎会愿意放弃高处的灯火去使用矮处的烛火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载灯前笔下耕:十年以来在灯下勤奋学习,笔耕不辍。 2. 雁塔:科举时代士子登科后用雁帖题名之事。这里指科举考试。 3. 平生志:一直以来的愿望或理想。 4. 长檠、短檠:古代照明工具,长檠指的是明亮的灯光,短檠则是指相对较暗的灯光。此句意思是将来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不会因为明亮的灯光而舍弃暗淡的灯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吕颐浩的《登第后道中灯下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十年勤奋耕耘的读书生涯与现在成功中榜的喜悦。“十载灯前笔下耕”意味着诗人在灯下花费了无数的夜晚进行苦读,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而“如今雁塔幸题名”则表达了诗人终于得偿所愿,榜上有名。最后两句诗则展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如果将来能够实现平生的志向,就算抛弃眼前的灯光(即荣华富贵)也在所不惜。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过去的奋斗经历,又揭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坚定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第后道中灯下读书》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吕颐浩在公元1151年创作的。这个时期,他刚刚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登第。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在旅途中灯下读书的心境和感悟。 当时,南宋正处于抗金战争的特殊时期,文人墨客们普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渴望建功立业。吕颐浩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吕颐浩选择了灯下读书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吕颐浩的文学才华,更传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成长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