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蕙
莫与兰争长,风期本自同。
俱高汉赋上,并录楚词中。
斛种当书屋,篮移自佛宫。
更余千个竹,相与慰诗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与兰花争夺长短,它们的花期本来相同。
它们都在汉代辞赋之上盛开,同时被记录在楚辞之中。
种植在书房的斛里,移植于佛宫的篮子里。
更有千万棵翠竹相伴,共同安慰诗人的困境。
去完善
释义
1. 莫与兰争长:这里的“兰”指的是兰花。这句意思是不要把蕙草与兰花比较谁更高贵。
2. 风期:比喻植物的生长习性或品质。这里指蕙草的品质和生长特性。
3. 本自同:它们的本性是相同的,都是香草,都有馨香之气。
4. 汉赋:汉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述事物、抒发情感,诗句多华丽对偶。这里是用来赞美蕙草的高尚品质。
5. 楚词:又称“骚体”,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屈原等创作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这句话是说蕙草的美德被记录在楚辞之中。
6. 斛种:把种子播散到地里。
7. 当书屋:把书屋当作种子的播种地。
8. 篮移:用篮子装着蕙草移动。
9. 佛宫:佛教寺庙。
10. 千个竹:上千棵翠竹。这里是以翠竹喻自己高尚的品格。
11. 诗穷:诗人抒发贫病困厄之情的词语。这里表示作者虽然生活困苦,但有蕙草为伴,内心得到安慰。
去完善
赏析
《咏蕙》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一首五言律诗,以蕙草为主题进行描绘和赞美。首联“莫与兰争长,风期本自同”,表达了蕙草和兰花在气质和风骨上有着相似之处,作者认为它们都是高贵的植物,没有必要去争高低。颔联“俱高汉赋上,并录楚词中”,意味着蕙草的高洁品质被汉朝辞赋家和楚国文人所颂扬,展现了蕙草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颈联“斛种当书屋,篮移自佛宫”,描述了蕙草种植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希望在书房中种植蕙草,从中感受其优雅品质的意愿。尾联“更余千个竹,相与慰诗穷”,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种植千竿翠竹,与蕙草为伴,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以慰藉心中的贫瘠。整首诗借物抒怀,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赋予蕙草以人的品格,表达对蕙草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蕙》是宋朝诗人赵蕃于淳熙五年(117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段时间里,赵蕃辗转各地任官,历经了宦海浮沉、世事沧桑。他曾担任南康军、福建路安抚使等职,但因为政治斗争以及和权臣的矛盾而被贬谪至江西永新等地。他的诗歌创作往往以描绘个人经历和抒写家国情怀为主,此诗亦是如此。
在南宋时期,随着金兵南侵,中原地区战火连绵,民生疾苦。而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纷争不断。赵蕃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其诗歌作品往往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咏蕙》一诗借咏蕙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守品质高洁、贞操不渝的品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