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作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
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鴈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
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乡井:家乡的水井,这里代指家乡。
2. 从离别:自从离开家乡。
3. 穷边:贫瘠的边境地区。
4. 触目愁:看到的一切都让人忧愁。
5. 人居外地:人们生活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6. 塞雪:边塞的雪。
7.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8. 鴈举之衡翅:鸿雁展翅高飞。
9. 河穿入虏流:黄河穿越流入胡虏之地。
10. 将军心莫苦:将军心中不要感到痛苦。
11. 向此取封侯:从这里获取封侯的机会。
去完善
赏析
《塞上行作》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歌,作者刘得仁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边疆戍边的艰辛与豪情。诗句中的“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形象地描绘了战事的发生以及战地的风貌。而最后一句“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则传达出诗人对戍边将领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雄心和壮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行作》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年)。在那个时候,边疆战争频繁,边境人民的生活困苦。
刘得仁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担任监察御史。然而,刘得仁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边塞生活的关注和对边疆人民的同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争不断,这使得边疆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刘得仁在《塞上行作》中,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边疆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