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即事
永夕坐暝久,萧萧猨狖啼。
漏微砧韵隔,月落斗杓低。
危叶无风坠,幽禽并树栖。
自怜在岐路,不醉亦沈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永夕:长久的夜晚。
2. 坐暝:久坐于昏暗之处。
3. 萧萧:风声、林木声等象声词。
4. 猿狖:猿猴类动物。
5. 漏微:指夜深或天快亮时。
6. 砧韵:捣衣的声音。
7. 斗杓:北斗七星中四星象勺柄的部分。
8. 危叶:枯黄的树叶。
9. 无风坠:没有风也落下。
10. 幽禽:幽静处的鸟类。
11. 并树栖:一起在树上栖息。
12. 自怜:自我怜悯。
13. 岐路:岔路口,多喻指人生道路中的抉择点。
14. 沉迷:陷入深深的苦恼与困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的景象。首联通过“暝”、“萧萧”和“猿狖啼”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颔联写到了时间的推移,漏壶的声音渐渐微弱,砧声也若隐若现,而月亮则已经落下,暗示了夜已深。颈联以“危叶无风坠”和“幽禽并树栖”的形象,展示了秋天的特征。尾联中,诗人以自己身处歧路的境遇,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惆怅。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绪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即事》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得仁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晚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刘得仁作为贵族文人,生活优裕,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时常关注民生,关心国家的命运。
在诗歌中,刘得仁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夕阳西下,天边的霞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他用“高柳不堪闻”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同时,他也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总的来说,这首《秋夕即事》是刘得仁在对时代背景深刻领悟的基础上,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