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夜泉
静里层层石,潺湲到鹤林。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
寒助空山月,清兼此夜心。幽人听达曙,相和藓床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静里:安静的地方。
2. 层层石:形容石头堆叠在一起。
3. 潺湲:水流的声音。
4. 鹤林:指仙鹤聚居之地,此处可能指的是一处地方名。
5. 流回:水流回旋。
6. 洞:指洞穴或石窟。
7. 源远:水源源远流长。
8. 千岑:形容山峰众多。
9. 空山月:指空旷的山间的月亮。
10. 清兼此夜心:清澈的泉水与夜晚的心境相映照。
11. 幽人:指隐士或闲适之人。
12. 达曙:直到天亮。
13. 藓床:长满苔藓的石床。
14. 吟:这里指边创作诗歌边歌唱。
去完善
赏析
《听夜泉》这首诗描绘了山间静谧的夜晚,诗人刘得仁在聆听夜泉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美。诗中“静里层层石,潺湲到鹤林”描绘了夜泉从山间层层石头中流出,潺潺地流向远方,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传说。接下来“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更具体地刻画了夜泉所经过的曲折路径,它穿越了几个岩洞,经历了千山万水。这种自然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叹不已。
而“寒助空山月,清兼此夜心”则表达了夜泉带给人的清凉感觉,寒冷的月光和清澈的泉水相互辉映,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最后一句“幽人听达曙,相和藓床吟”更是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完美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寂静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安宁与满足,他愿意倾听着夜泉的声音,直至天明。
总的来说,《听夜泉》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泉的美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夜泉》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一首五言诗,根据相关资料,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公元845年左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帝国由盛转衰,朝政混乱,宦官专权,战乱频繁。而刘得仁一生正值科举制度鼎盛之时,但由于家族权势衰败,始终未能登第,这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刘得仁通过对夜晚山泉声音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无奈、迷茫和痛苦。他试图通过聆听夜泉的声音,寻找心灵的慰藉,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这种情感恰恰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遭遇和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