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赋得听松声

标题包含
赋得听松声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赋得: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命题形式。 2. 刘得仁:唐代诗人,擅长写五言诗。 3. 庭际:庭院的一侧,也指庭院之外。 4. 微风:轻微的、微弱的风。 5. 高松:指高大挺拔的松树。 6. 韵自生:自然地发出声音。 7. 无物乱:没有东西打扰。 8. 尽日:整天。 9. 神清:精神清爽。 10. 强与:勉强地与……相比。 11. 幽泉:幽静的泉水。 12. 翻嫌:反而嫌弃。 13. 拂空:掠过天空。 14. 鹤唳:鹤鸣的声音。 15. 过牖:透过窗户。 16. 琴声:弹琴发出的声音。 17. 况复:况且,又加上。 18. 当秋暮:正值秋天的末尾。 19. 偏宜:特别合适。 20. 月明:月光明亮。 21. 深涧:深邃的山谷。 22. 萧瑟:形容风声或风吹树叶的声音。 23. 有谁听:有谁在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聆听松树间风声的古风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示了松涛之音的美感以及带给人内心的安宁。全诗以“听松声”为主题,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风声的细微变化:“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暗示风声虽然微弱,但却蕴藏着无尽的自然之美。紧接着,“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表明风吹松树的声音使人内心平静,注意力集中,进而达到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松声的独特感悟:“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这意味着松声虽然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相似,但又独具特色,它既像山谷中静谧的泉水,又像细雨中的沙沙声,但在诗人心中,它胜过了其他声音。 而后,诗人以“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松声的美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风过松林的空灵之声。 最后,诗人用“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描绘了深秋月明时的松声,使得全诗画面更为生动、丰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松声的独特描绘,展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听松声》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刘得仁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作往往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虽然未受太大的挫折,但他的诗作却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例如在这首《赋得听松声》中,他以松声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之情。 此外,刘得仁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他与当时的文坛名士多有交往,如白居易、元稹等,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受到了刘得仁的影响。然而,刘得仁的诗名在当时并不显赫,直到宋代才开始受到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