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
衣上年年泪血痕,只将怀抱诉乾坤。
如今主圣臣贤日,岂致人间一物冤。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戚里称儒愧小才,礼闱公道此时开。
他人何事虚相指,明主无私不是媒。
方寸终朝似火然,为求白日上青天。
自嗟辜负平生眼,不识春光二十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衣上年年泪血痕:形容长时间悲伤痛苦的经历;
2. 怀抱:心中所想,心事;
3. 乾坤:天地,象征世界;
4. 主圣臣贤:形容君主圣明,臣子贤良;
5. 一物冤:一个无辜受冤的人;
6. 如病如痴:形容痛苦不堪的心情;
7. 二十秋:二十个春秋,即二十年;
8. 求名难得又难休:追求功名艰难且永不止息;
9. 回头:回顾往事;
10. 骨肉:亲属;
11. 须堪耻:应该感到羞耻;
12. 一著麻衣便白头:穿上丧服(悼念亲人)便瞬间白发苍苍;
13. 戚里称儒:在亲戚中被称为文人;
14. 礼闱公道此时开:考场公平的机会来了;
15. 虚相指:胡乱指责;
16. 无私不是媒:公正无私不徇私情;
17. 方寸:心;
18. 如火烧然:焦急如焚的心情;
19. 白日上青天:比喻希望有一天功成名就;
20. 自嗟辜负平生眼:惋惜自己没能看清事实;
21. 不识春光二十年:没有把握住大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一位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挣扎。
首联描述了诗人多年来为了追求功名而付出无数努力,承受了许多痛苦和挫折。“衣上年年泪血痕”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饱受磨难的形象。
颔联则描绘了如今朝廷的盛世景象,表达了对当前政治环境的信心。然而,这种乐观的态度并未完全消除诗人内心的忧虑。
颈联表达了诗人为了求取功名,付出了长达二十年的努力和坚持。“回头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为了追求理想,与家人逐渐疏远的过程。
第四句通过对自己才学的自嘲,表达了诗人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渴望。“他人何事虚相指,明主无私不是媒”两句寓意着诗人希望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施展才华。
第五、第六句描绘了诗人内心如火般的热情和对功名的强烈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辜负了二十载春光的感慨,以及他渴望把握未来的决心。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彷徨与奋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是唐朝诗人刘得仁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837年,当时正值唐文宗时期。这一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逐渐完善,而刘得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之一。
刘得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刘政会曾任唐朝的国子祭酒。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得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应试都未能成功。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刘得仁所处的时代,唐朝社会风气崇尚文学,科举考试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等现象较为严重。这使得许多真正有才华的文人难以脱颖而出,刘得仁便是其中之一。
在《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这组诗中,刘得仁通过描绘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渴望。尽管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的才华终将得到认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