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尊师
为道常日损,尊师修此心。
挂肩黄布被,穿髪白蒿簪。
符札灵砂字,弦弹古素琴。
囊中曾有药,点土亦成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为道常日损:修道的人常常每日都要有所舍弃或克制。为道,修道;常日,每天;损,减少,克制。
2. 尊师修此心:尊敬的老师用这种方式修炼内心。尊师,尊敬的老师;修,修炼,修养;此心,指内心世界。
3. 挂肩黄布被:把黄色的布料挂在肩膀上。挂肩,挂在肩膀上;黄布被,黄色的布料制成的被子。
4. 穿髪白蒿簪:头发上插着用白蒿做成的簪子。穿髪,穿过头发;白蒿簪,用白蒿制作的簪子。
5. 符札灵砂字:用朱砂写的符咒。符札,符咒;灵砂,朱砂;字,书写的文字。
6. 弦弹古素琴:弹奏古老的素琴。弦,琴弦;古素琴,古老的素琴。
7. 囊中曾有药:口袋里有药。囊,口袋;曾,曾经;有,拥有;药,药物。
8. 点土亦成金:只要一点泥土也可以变成金子。点土,少量的泥土;亦,也;成金,变成金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赠师为题,诗人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这位修道者的形象,体现出浓厚的敬意和敬畏之心。首联“为道常日损,尊师修此心”是诗人的直抒胸臆,体现了对于修道之心的肯定与赞赏;颔联“挂肩黄布被,穿髪白蒿簪”则通过具体的事物展现了修道者简朴的生活;颈联“符札灵砂字,弦弹古素琴”是对其日常生活的描述,反映出其对道教仪式的熟练与实践;尾联“囊中曾有药,点土亦成金”则是对其本领的赞美,表达了对其神奇技艺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了道士的形象,而且也寓含了诗人对其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的理解和赞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王尊师》是一首描绘唐代诗人在王尊师门下学道的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得仁,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他的父亲刘赞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刘得仁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诗歌和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这个时期,刘得仁因为家族的关系,结识了许多朝廷官员和文人墨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唐玄宗时期正是道教盛行之时,许多皇室成员和达官显贵都热衷于修仙问道,这也为刘得仁接触道教提供了便利。
在刘得仁的生活经历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他深感命运无常,也对世间的名利地位产生了怀疑。因此,他选择了修道这条路,希望通过修炼成仙来摆脱世俗的烦恼。在这首诗中,刘得仁描绘了王尊师在山中修炼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道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道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