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
天台山下草堂深,罇酒时倍钓叟倾。
屏迹分甘归畎亩,放怀谁复羡公卿。
幽栖幸免牵荣辱,高遁何须隐姓名。
洛浿词人通显后,愿来相访伴山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台山的脚下有一座幽深的草堂,时常邀请钓鱼的朋友一起举杯畅饮。选择在此隐居避世,谢绝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内心无比平和与宁静。谁还会羡慕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呢?能在这宁静的地方过上无争无扰的生活已经足够幸运,因此没有必要隐姓埋名。期望将来有一天,那位被世人所知的洛阳词人会来到此地,与我一同在山间漫步、相伴而行。
去完善
释义
《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吕颐浩
1. 天台山: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与杭州市临安区交界处。
2. 草堂:指简陋的住所或茅屋,这里代指作者的住处。
3. 罇酒: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4. 钓叟:指渔夫。
5. 屏迹:隐藏行踪,不露面。
6. 分甘:分享快乐。
7. 畎亩:田地,这里指农田。
8. 高遁:隐居山林。
9. 洛浿词人:指居住在洛水一带的词人。
10. 通显:地位显赫。
11. 愿来相访伴山行:希望您能来探访我,与我一起在山间行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吕颐浩的《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诗人以“天台山下草堂深”开头,表现出自己在世外桃源般的草堂生活。接下来的“罇酒时倍钓叟倾”表明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与那些垂钓的老者把酒言欢,闲适而快活。
而后,“屏迹分甘归畎亩,放怀谁复羡公卿。”两句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志趣,他甘愿舍弃名利,过上田间农夫般的生活,不以公卿为荣,只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在“幽栖幸免牵荣辱,高遁何须隐姓名。”两句中,诗人又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既不担忧名利得失,也不担心被人知道自己的隐居生活。
最后一句“洛浿词人通显后,愿来相访伴山行。”则透露出一种对友情的期待,他希望有朝一日,那位洛河的文人,能够在功成名就之后,来到自己这里,一同在山间行走,共享这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吕颐浩的作品。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45年,正值南宋初年,金军入侵中原,国家动荡不安之际。当时,吕颐浩任职知府,负责管理杭州地区的政务。在这首诗歌中,吕颐浩以书信的形式,向好友朱敦儒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吕颐浩的人生经历颇多波折。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为国家尽心尽力。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战乱的影响,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这首诗中,吕颐浩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十分复杂。南宋初年,金军入侵中原,国家局势紧张。朝廷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政治斗争,使得国家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吕颐浩作为一名地方官员,既要面对战乱带来的种种困难,又要处理好政务,为国家和人民尽忠尽职。
总之,《次朱通判敦儒韵 其二》这首诗是在南宋初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诗中体现了吕颐浩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他在地方政务中的尽职尽责。这些情感和精神都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