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大热喜雨
大暑方蒸湿,云兴忽蔽空。
俄然飘细雨,快矣濯清风。
变化谁能测,炎凉迥不同。
马前襄汉路,山色有无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盛夏时分,湿气弥漫,云朵迅速集聚遮住了天空。突然间,细细的雨丝飘落下来,使得清凉的风洗刷过炎热的大地。这变幻莫测的天气真是让人难以预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是如此之大。看那远处的汉水之路,隐现在青山绿水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襄城:今湖北襄阳一带,东汉末年著名割据势力刘表的老家,这里说的可能是指代当时的政治中心地带。
2. 大热:炎热天气。
3. 喜雨:指欢迎及时降雨的心情。
4. 蒸湿:热气腾腾湿度大的环境。
5. 云兴:云气升起。
6. 蔽空:遮盖天空。
7. 俄然:突然间。
8. 细雨:小雨。
9. 快矣:表示畅快的样子。
10. 濯清风:清风洗涤后的清爽感觉。
11. 变化:自然界的变幻莫测。
12. 炎凉迥不同:感受夏日的炎热与秋日的凉爽之间的迥然差异。
13. 马前襄汉路:在马前的路上看风景。
14. 山色有无中:山景若隐若现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襄城大热喜雨》是南宋诗人吕颐浩描绘夏季极端天气的一首诗歌。开篇便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潮湿,仿佛置身于桑拿房一般,然后画风突变,乌云迅速聚集,大雨倾盆而下。雨水驱散了炎热的气息,带来了清凉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清爽宜人的氛围。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变化的惊讶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马前襄汉路,山色有无中”,展现了雨中朦胧而优美的景象。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景交融,极富感染力,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襄城大热喜雨》是南宋著名文人吕颐浩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降雨景象的古诗。这首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89年左右,正值宋孝宗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为吕颐浩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吕颐浩本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曾任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职务。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曾受到排挤和打击。尽管如此,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未受到影响,这在《襄城大热喜雨》一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在炎热的夏天,一场及时的大雨给人们带来了清凉和舒适,缓解了炎热带来的不适。同时,这场大雨也滋润了农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