矴斋独坐怀兄弟
并桥冰乍泮,隔岸柳初黄。
河上春犹浅,天涯日渐长。
平时好行乐,往事入思量。
最恨三年别,应添两鬓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桥上的薄冰刚要融化,对岸的柳树开始发黄。春天刚到河边,而天边的阳光逐渐变得更长。平时喜欢寻欢作乐,过去的事也让人思考。最令人痛恨的是三度的别离,这应该是增加了头上的白发。
去完善
释义
1. 矴斋:地名。
2. 冰乍泮:冰开始融化。
3. 柳初黄:柳树开始泛黄。
4.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5. 行乐:享受生活乐趣。
6. 思量:思考,考虑。
7. 三年别:长时间的离别。
8. 两鬓霜:形容头发变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独坐在矴斋时的所思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兄弟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歌的首联“并桥冰乍泮,隔岸柳初黄”描绘了早春的景象,河水刚刚解冻,河岸边的柳树刚刚抽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诗人以早春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颔联“河上春犹浅,天涯日渐长”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春天的气息还没有完全到来,而与此同时,诗人的思绪却随着远方的路途越来越长。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其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颈联“平时好行乐,往事入思量”则是对诗人自己生活的反思,他平时喜欢寻欢作乐,但现在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里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
尾联“最恨三年别,应添两鬓霜”则是诗人对与兄弟分别三年的痛恨,他认为这段时光应该让他的头发增添了更多的白发。这里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与兄弟分别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春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生活反思,表达了对与兄弟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矴斋独坐怀兄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1127年之间,这是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张舜民历经世事沧桑,从政坛到文坛,辗转沉浮。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后因故被贬谪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独居汀洲草堂,怀念远在他乡的兄弟,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官场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张舜民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族亲情的牵挂在他的诗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中,他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孤独的心境,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