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其一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夫们在雨中种植秧苗的时候,他们手里拿着一把秧苗,然后将它们插进泥水中。他们把秧苗整齐地种在田里,然后沿着田埂走去,即使他们的背上沾满了雨水,也毫不介意回家的时间。
去完善
释义
1. 芒: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的到来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等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2. 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诗人,浙江余杭人。他喜欢创作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诗篇。
3. 田家:指农民家庭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家。
4. 一雨:一阵雨水。
5. 秧:植物名,即水稻的幼苗。这里指的是插秧时节的稻田苗。
6. 成把担禾:用一把一把的方式担起禾苗。禾,这里指稻谷。
7. 水拍泥:田间的水夹杂着泥土拍打在农人的身上。
8. 分段排行:指按一定的距离划分种植区域。
9. 畦岸:田地间的田埂。
10. 背蓬:指背着斗篷或者蓑衣等避雨工具。
11. 浑不:完全不顾及,全然不在意。
12. 管归迟:不去关心回家的早晚。归迟,回家晚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耕景象。诗人首先通过“一雨”和“插秧时”的描述,展现出芒种时节雨水充沛、农忙繁忙的氛围。接着,诗人用“成把担禾水拍泥”的生动笔触,形象地表现出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挑着担子,担子里装满禾苗,行走在水边泥泞的小路上,水滴拍打在泥土上,这是劳作过程中的一幅美丽画卷。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刻画了农民的勤劳品质:他们将田地分成一段段,按照顺序排列种植,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耕作。当他们沿着田埂行走时,尽管后背被草蓬刮得生疼,但他们并不在乎这些疼痛,一心扑在耕作上。这种坚定的毅力和勤劳的精神,正是诗人所要传达给读者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芒种时节农民耕作场景的描绘,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芒种 其一》是南宋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140年至1200年间。这一时期,南宋政权稳定,经济文化相对繁荣,诗歌创作也十分活跃。
在这个时期,韩淲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人生际遇丰富多样,曾在官场任职,也曾在民间隐居。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韩淲通过对芒种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关注。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此时正值农业生产的繁忙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芒种时节的景象,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丰收的期盼。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南宋中期的社会风貌和经济状况。在当时,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诗人通过描绘芒种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