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上曲二首

标题包含
塞上曲二首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一作次公,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如下: 1. 早年经历:戴叔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誉为“神童”。然而,...查看更多
Shine
去完善

译文
军队长官频繁地接受投降文书,挥舞着利剑继续前行了数万里。 汉高祖虽然曾经吹嘘过他的智囊团,但是最后还是把公主嫁给了匈奴的首领。 汉朝的旗帜遍布在阴山上,而匈奴的部队却不曾有人回来。 但愿能够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做出贡献,又何必要活着进入玉门关呢?
Shine
去完善
释义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两首诗。以下是注释: 1. 军门:指军营的大门,这里可以理解为军队。 2. 受降书:指敌军投降的书信。 3. 横行:形容将领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4. 汉祖: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5. 娄敬:西汉初年大臣,曾建议刘邦和亲匈奴,以求边境安宁。 6. 公主:皇室的女儿,这里可以理解为和亲的对象。 7. 单于:匈奴的君主。 8. 汉家:指汉朝。 9. 旌帜:旗帜,这里可以理解为军队的旗帜。 10. 阴山:我国北方的一座山脉,这里是边关的象征。 11. 不遣:不让,不让敌人。 12. 胡儿:指匈奴人。 13. 匹马还:单人匹马地回来。 14. 愿得此身长报国:希望自己能够终身报效国家。 15. 何须生入玉门关: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Shine
去完善
赏析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写的一组五言古诗。这两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英勇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 第一首诗中,“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描述了边关战场上胜利的景象,彰显了将士们勇猛无敌的风采。而“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则讽刺了汉朝先祖刘邦虽然曾经凭借谋臣娄敬的策略打败匈奴,却因愚昧无知而将公主嫁给单于以求和平,这种行为在诗人看来实在是荒谬可笑。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警示人们要时刻警惕外敌入侵,保卫疆土。 第二首诗中,“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表现出汉家在战争中的强大实力,令敌人无法逾越阴山防线。“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则抒发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彰显了忠诚勇敢的民族精神。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总体来看,这组《塞上曲二首》通过历史故事和现实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边疆安全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为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而努力。
Shine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创作的诗歌。此时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政治腐朽,边疆不安,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而戴叔伦作为当时的一名官员,对国家的局势十分关注,因此创作了这两首描绘边疆战争、表达忧虑和感慨的《塞上曲二首》。 在这期间,戴叔伦的个人生活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但都因为官场腐败和时局动乱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使得他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情绪。例如在《塞上曲二首》中,他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残酷,以及士兵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感慨。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戴叔伦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Shine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