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首 其四
语是谤,寂是诳。
不语不寂,转增虚妄。
春风吹落桃李花,淡烟疎雨笼青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诽谤就是沉默,欺骗就是寂静。
既不诽谤也不沉默,反而增加了虚假和荒谬。
春风吹落了桃花和李花,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小雨笼罩着青山翠嶂。
去完善
释义
1. 语:说话,交谈
2. 谤: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语
3. 寂:安静,寂静
4. 诳:欺骗,说谎
5. 不语不寂:既不说话也不保持沉默
6. 转增:反而增加
7. 虚妄:虚幻,不真实的事物
8. 桃李花:桃花和李花,比喻美丽的景象
9. 淡烟:轻淡的烟雾
10. 疏雨:稀疏的雨点
11. 青嶂:青山翠绿的屏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哲理。首先,诗人指出“语是谤,寂是诳”,意味着言语和沉默都有缺陷,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事物本质。接下来,诗人提出一个悖论:“不语不寂,转增虚妄”,暗示只有在语言与沉默之间找到平衡,才能避免虚幻的表象。
诗人以“春风吹落桃李花,淡烟疎雨笼青嶂”的景象收尾,表达了在禅意的世界中,自然万物的变化及和谐。这二句一方面勾勒了春天的美好,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一切生命终将凋谢,映射出佛家四大皆空的哲理。整个诗篇浑然天成,寓意深邃,给人以强烈的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九首 其四》这首古诗是宋代著名僧人释玿所作。释玿(生卒年不详),又作釋玿、释宝珠、释宝瑞等,宋朝僧人。初住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后居福州灵石广福禅院。他以“道本圆成”为旨,倡言宗门顿悟之说,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概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相对稳定,儒家学说的地位得到巩固,佛、道二教的发展也较为顺利。此时禅宗思想在文人墨客之间广为流传,释玿作为一位著名的僧人,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以诗言志,抒发他对禅宗境界的领悟。
释玿在这一阶段的生命旅程中,曾担任多个寺院的高僧,足迹遍布湖南、福建等地。他在修行过程中逐渐领悟到禅宗的真谛,将佛法的教诲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一时期的禅宗文化受到了诸多士大夫文人的推崇,形成了独特的禅宗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