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夜居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
漏永沈沈静,灯孤的的清。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意降临远离水边的沙洲,昏暗的天色进入破旧的木门。
时间流逝寂静无声,孤独明亮的灯光显得格外清晰。
树林中的风声使归巢的鸟儿移居,池塘的雨声让萤火虫安定下来。
整夜都在忧愁中度过,而蟋蟀不要在庭院里发出哀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融: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的文人。
2. 西陵: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3. 远汀:远离水岸的小岛或陆地。
4. 暝色:昏暗的天色。
5. 柴扃:木制的门栓,这里指代房屋。
6. 漏永:形容时间漫长。
7. 沈沈:沉静无声。
8. 的的:明亮。
9. 林风:从树林吹来的风。
10. 宿鸟:栖息的鸟类。
11. 池雨:池边的雨水。
12. 流萤:飞舞的萤火虫。
13. 尽夜:整夜。
14. 愁绝:极度忧愁。
15. 啼蛩:鸣叫的蟋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居西陵的场景。首联通过“寒潮落远汀”和“暝色入柴扃”两个细节,展现了夜色深沉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颔联通过“漏永沈沈静”和“灯孤的的清”进一步渲染了寂静与孤独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做好铺垫。颈联中,“林风移宿鸟”和“池雨定流萤”两个生动的画面,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尾联以“尽夜成愁绝”一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啼蛩莫近庭”则是对诗人孤独心境的进一步强调,使全诗充满了深深的哀愁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陵夜居》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宦官、权臣的争权夺利,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均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吴融则是这一时期的士人,深受这种社会动荡的影响。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未能及第,这对他的心态和人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身命运的不满和对时代的深深忧虑。诗人以西陵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为居处,反映了其与世无争的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孤独夜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孤独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