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

标题包含
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
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 上相黄金重,诸儒白首鲜。 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吕祖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时间飞逝犹如离弦之箭,辛勤攻读令人感慨万分。 若有谁能精通一门技艺,实在不枉度这三年时光。 我们的心意在园内探寻,成果则在纸上刻画呈现。 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芒,崭新的想法源源不绝地产生。 位高权重的丞相受到重金厚待,白发苍苍的学者却鲜有受尊敬。 尽管同样怀有抱负,各人的音调却不尽相同,真是令人叹惋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岁月去如矢:比喻时间消逝得非常快。矢,箭。 2. 横经徒慨然:通过阅读经典而无所收获,只能空自感慨。横经,阅读经典。 3. 通一艺:精通一门学问或技艺。 4. 用意窥园外:用心在书本之外的地方学习。 5. 收功刻楮边:在纸张的边缘记录心得,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6. 幽光回蠹简:从旧书籍中发现隐藏的智慧。 7. 新意出陈编: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新思想。 8. 上相黄金重:达官贵人的地位尊贵,学问深厚。 9. 诸儒白首鲜:许多学者虽然头发花白,但依然才华横溢。 10. 同声不同调:同样热衷于学问的人,观点却可能截然不同。 11. 叹息伯牙弦:感叹知音难觅。伯牙弦,指琴师俞伯牙弹奏的美妙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岁月去如矢”开篇,表达了时光飞逝之意,紧接着描绘了诗人学习古籍经典却难以贯通的苦闷心情。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借自己探求学问的过程,暗示着学习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并存。然而,即使学得一身技艺,却无法觅得知音的惆怅之情涌上心头,使诗人发出了“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的感慨。这首诗歌既抒发了诗人追求学术道路的坚韧信念,又揭示了知识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这首古诗是宋代著名文人吕祖谦所创作的。吕祖谦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其文采飞扬、哲理深刻的作品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宋金对峙、战乱频繁的年代。 在创作此诗时,吕祖谦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游历四方,交游广泛,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也曾在朝廷任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坎坷,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一时期,社会风气普遍重视科举考试,许多人将科举视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士子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未能如愿以偿。吕祖谦对此深感痛心,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旨在讽刺那些钻营功名、浪费光阴的士人,提倡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的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