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去完善
释义
至和:宋仁宗年号。临川:王安石的籍贯。

去完善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兼具叙事与哲理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一次看似寻常的登山活动,表达了关于人生追求和治学态度的深刻见解。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游览褒禅山的过程,描写了前后洞的不同特点以及中途退出的遗憾;第二部分则借此次经历阐发哲理,强调“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学术研究需要严谨审慎的态度。
整体行文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开篇交代背景,引出褒禅山的历史渊源;随后描写游览过程,逐步展现洞穴的神秘与艰险;最后由具体事件升华到普遍道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思想深度。尤其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既是对个人行为准则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激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在担任舒州通判期间,游览了褒禅山,并写下这篇游记。当时他正值壮年,胸怀大志,却因政见不合而未能施展抱负。这次登山探洞的经历,让他深有感触,遂借景抒怀,以洞穴幽深难测喻人生道路之曲折与追求理想之艰难。文中“有志者”三字贯穿全篇,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也是对后世学者的勉励,体现了他不畏险阻、勇于探索的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