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
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佛寺门前春日野草丛生,红颜贵体化作了尘土。
向来绝世佳人难寻,不灭中原心未满足。
去完善
释义
《马嵬坡》罗隐的注释:
1. 佛屋:指佛寺或寺庙。这里可能指的是马嵬坡上的马嵬庙。
2. 草春:春天的草。这里表示春天。
3. 贵妃轻骨:指杨贵妃的遗骨。轻骨是作者对她的委婉说法。
4. 为尘:成为尘土。形容化为尘土之意。
5. 绝色:容貌极美的女子。这里指杨贵妃。
6. 难得知:很难得到。这里表示美女难得。
7. 不破中原:指唐朝在安史之乱时未能恢复国家统一。
8. 未是人:指如果唐朝不能恢复统一,那么杨贵妃也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马嵬坡》,作者是唐朝诗人罗隐。诗中主要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在马嵬坡这个地方,佛屋的前头长满了春天的野草,而杨贵妃的遗骨就在这片土地上化为尘土。诗人强调绝色佳人本就难得,但是如果不能恢复中原的太平盛世,那就不是真正的美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马嵬坡》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描绘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在马嵬坡与杨玉环生死离别的诗作。这首诗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描绘玄宗与杨玉环的悲剧性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在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逃往四川避难。在逃亡途中,士兵因为疲劳、饥饿和恐惧,在马嵬坡发生兵变,要求处死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玄宗为了平息兵变,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杨玉环赐死。这一事件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出悲剧,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不断吟咏的话题。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罗隐本人也经历了多次科举落第,生活潦倒。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挖掘,对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悲剧性离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更是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