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台石桥

标题包含
天台石桥
桥横飞涧上崔嵬,涧瀑千寻吼怒雷。 五百声闻看不破,至今活葬在岩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桥横跨在山涧之上,气势磅礴;山涧中的瀑布如同雷霆般轰鸣。虽然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它的壮丽景象仍然让人叹为观止,至今仍屹立在岩石的深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台:浙江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 2. 石桥:指天台山上的石桥,是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梁。 3. 涧:山涧,山间的小河。 4. 飞涧上:飞涧之上,描述石桥位置在高峻的山涧上方。 5.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6. 瀑:瀑布。 7. 千寻:形容高度极高。 8. 吼怒雷:形容瀑布冲击地面的巨大声响。 9. 五百声闻:指天台山的五百罗汉。 10. 看不破:看不清楚,表示对事物理解不透彻。 11. 活葬:活着被埋葬,此处借指罗汉们被困于岩石之间。 12. 岩隈:岩石的弯曲处或隐蔽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石桥的壮观景色。首先,诗人通过“桥横飞涧上崔嵬”这一句展现了石桥横跨在山涧上的雄姿,突出了其险峻的地势。紧接着,“涧瀑千寻吼怒雷”则形象地描绘了山涧瀑布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象,仿佛雷霆万钧一般震撼人心。 接下来的两句“五百声闻看不破,至今活葬在岩隈”则是诗人的议论和感慨。这里提到了佛教中的一段故事:据传古时有五百声闻(即弟子)跟从佛祖修行,因心生疑惑而无法参透佛理,未能证得涅槃,最后被困在天台的岩石深处,不能解脱。诗人借此表达了世事无常、修行不易的感慨。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故事相结合,既展示了天台石桥的美丽景观,又传递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石桥》是南宋诗人释文礼所创作的古诗,其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繁荣。 在创作此诗时,释文礼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曾来到天台山进行修行和讲学。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在这里,他看到了天台石桥的美景,心中涌起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篇。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时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较为尖锐。佛教作为一种心灵慰藉的手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释文礼作为一名僧人,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体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