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校书入山
茫茫尘世厌风波,但把柴门掩薜萝。
朝野交游能有几,文章气味已无多。
收书且作林泉隠,洗砚闲将岁月磨。
后夜偶然逢埜叟,错看太乙重相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厌倦了风波,只想关上柴门,与草木为伴。
在朝野之间交往的朋友能有多少呢?而我所热爱的文学气息已经越来越少了。
不如放下书本,去山林泉石之间隐居;闲暇时清洗砚台,消磨时光。
也许在未来的某个夜晚,我会偶然遇到一位田野中的老者,或许我们会误认为对方是太乙仙人,从而重新相聚。
去完善
释义
1. "茫茫尘世":指繁华的人世间。
2. "风波":比喻纷扰的世事或坎坷的生活经历。
3. "柴门":用树枝编织的门,这里指简陋的住所。
4. "薜萝":攀援植物,此处用作借代,形容隐居的环境。
5. "朝野":朝廷和民间。
6. "交游":交往的朋友。
7. "林泉隠":归隐山林的隐士。
8. "洗砚":清洗砚台,寓意洗净俗世尘埃,保持清高的品质。
9. "岁月磨":时间流逝。
10. "后夜":未来的某个夜晚。
11. "埜叟":山野老人。
12. "太乙":太一,即北极星,古人认为它主宰人间命运,这里是借喻帝王。
13. "重相过":再次相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隐逸的诗。在诗人的笔下,尘世的纷繁复杂令人厌倦,而柴门后的隐逸生活则充满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与山林、田园的亲密接触,表达了对世事纷扰的厌恶和向往自由的心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境界,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林校书入山》是宋朝诗人连文凤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连文凤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落第,深感失望和挫败。然而,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的认可,他的名声也因此而传遍江南。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朋友们的交情日益深厚,尤其是与林校书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初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儒家学者们在学术上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观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受此影响,连文凤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友情和家国情怀,这也是他送别林校书时所表达的情感之一。
总之,在公元1147年的南宋时期,连文凤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尤其是在与林校书的友谊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然而,科举的失败让他感到痛苦和无奈。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为林校书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