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日华二友堂
书生作吏从朱墨,官事纷纷何日息。
不堪鴈鹜对敲朴,宁解诗书伴松竹。
太丘退食何萧然,笔研不落尘埃边。
前岁读书山水县,今年二友来通川。
料君捧诏还朝日,老盖寒梢应的皪。
此时留与后人看,要使清风继前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文人做官处理繁琐公务,何时才能得享安宁?
不想去应对纷杂的官场,只愿在诗书和松竹之间徜徉。
太丘先生退居山林,他的书画作品从不沾染尘俗。
去年,我与两位友人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山水县;今年,我们又在通川相见。
期待您有朝一日奉旨回京,届时您的德行和人格将如同绿叶上的露珠般璀璨夺目。
这些美好的时光将为后人传颂,让清风吹拂人间,传承先贤的风范。
去完善
释义
1. "书生作吏从朱墨":这里的"书生"指的是书吏,即政府官员;"朱墨"是指古代政府办公用的红色和黑色墨水,分别用于批注和签字。整句意为从事政务工作的知识分子。
2. "官事纷纷何日息":"官事"指政务工作;"纷纷"表示繁杂忙碌;"何日息"表示不知何时能停歇。整句表达的是忙于公务的状况。
3. "不堪鴈鹜对敲朴":"雁鹜"比喻品性不良的人;"敲朴"是古代的一种体罚工具,这里借指对犯错误者的惩罚。整句意思是无法忍受与不良之人共事,还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4. "宁解诗书伴松竹":"宁解"即宁愿理解;"松竹"代表高雅的品质和精神寄托。整句意味着更愿意通过读诗书籍籍来培养高尚品质,寻求精神寄托。
5. "太丘退食何萧然":"太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名,这里是借用一个具体地点,表示某地;"退食"是官员退朝后的生活;"萧然"形容寂静的样子。整句意思是某个地方在官员退朝后的生活静谧安宁。
6. "笔研不落尘埃边":"笔研"指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尘埃"象征世俗纷扰。整句意思是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保持清高脱俗的姿态。
7. "前岁读书山水县":"前岁"指从前,过去的时间;"山水县"指风光秀丽的地区。整句意思是曾经在风景优美的地区读书学习。
8. "今年二友来通川":"二友"指两位友人;"通川"是一个地名,这里也是借用具体地点。整句意思是有两位朋友来到了这个叫做通川的地方。
9. "料君捧诏还朝日":"料君"指预测或期待对方的未来;"捧诏"指接到皇帝的命令或召见;"还朝"指回到朝廷。整句意思是预计将来某一天你会奉命回朝廷效力。
10. "老盖寒梢应的皪":"老盖"指树冠茂密的大树;"寒梢"指冬季的树枝;"的皪"形容鲜明亮丽。整句意思是当严寒季节来临时,大树的枝叶依然鲜明亮丽。
11. "此时留与后人看":"此时"指某个时刻或时期;"后人"指后来的人。整句意思是在某个时期,这些事情将被后人传颂并记住。
12. "要使清风继前迹":"清风"比喻清廉之风,高尚品质;"前迹"指前辈的事迹。整句意思是希望后来的能继承前辈的美好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陈日华二友堂》,作者是南宋诗人袁说友。在这首诗中,袁说友以书生做官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陈日华的赞美,表达了他对高雅志趣和廉洁奉公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诗的第一句“书生作吏从朱墨”,点明了主题。朱墨在古代指红色的印章和墨水,这里用来形容书生做官时忙碌的生活状态。接下来两句“官事纷纷何日息,不堪雁鹜对敲朴”,描述了官员们每天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而诗人则宁愿选择与诗书为伴,过上像松树和竹子那样宁静淡泊的生活。
在第四、五句“太丘退食何萧然,笔研不落尘埃边”中,诗人引用了太丘令尹屠羊的故事,以此表达对廉洁奉公者的敬仰之情。紧接着的第六句“前岁读书山水县,今年二友来通川”,描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的县衙里读书的情景,以及与陈日华这两位挚友的深厚友谊。
到了第七、八句“料君捧诏还朝日,老盖寒梢应的皪”,诗人想象着陈日华接到朝廷召回的命令,离别时那依依惜别的场景。最后的第九、十句“此时留与后人看,要使清风继前迹”,表达了诗人希望陈日华的高尚品质和清廉作风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激励他们继承前辈的遗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陈日华二友堂》是南宋诗人袁说友在公元1188年左右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袁说友因应举不第而困于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并与好友陈日华在此地共同游历、唱和。
当时正处于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疆域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首都临安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此时,南宋理学和文学艺术逐渐崛起,诗歌、散文等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袁说友和陈日华以诗酒为伍,以道义相期,使得这段时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这种真挚的友情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