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升尚书赋溪风亭二首以题为韵顾风字某已先作别赋溪字一首
泉通暗甃泻清溪,倒影风亭翼瓦齐。
借问披襟聆漱玉,何如擐甲聼征鞞。
相过底厌时挥麈,独坐应须日杖藜。
信美那知非我里,倚栏归路已都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泉通过幽暗的砌石流入清澈的小溪,微风中的凉亭和飞檐上的瓦片相映成趣。试问在披肩聆听玉石般的水声时,穿着盔甲去听出征的战鼓又如何呢?相互拜访时常挥舞着拂尘,独自静坐时应手持拐杖。美丽的地方哪里知道不是我家乡的景色,依靠栏杆回家的路已经模糊不清了。
去完善
释义
1. "德升尚书":德升,即德升楼,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尚书,古代官职名,这里指作者自己在做官时的职位。
2. "赋溪风亭":赋溪,一种水流的名称;风亭,建于水边供人休憩的小亭子。
3. "二首以题为韵":这句话表示这首诗共有两首,每首都以赋溪和风亭为主题,并以同样的韵脚进行创作。
4. "綦崇礼":北宋著名文人,担任过尚书郎等职务。
5. "泉通暗甃泻清溪":暗甃,指地下泉水通过暗道流入地面;清溪,清澈的小溪。这句描述了小溪从地下流出,形成清澈的水流。
6. "倒影风亭翼瓦齐":倒影,指风的亭子的倒影映在水面上;翼瓦齐,指亭子两侧的瓦片整齐排列。这句描绘了风亭在水中的倒影与两侧瓦片的景象。
7. "借问披襟聆漱玉":披襟,敞开衣襟,表示轻松的心情;漱玉,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这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聆听溪水声的愿望。
8. "何如擐甲聼征鞞":擐甲,穿上盔甲,表示准备战斗;征鞞,出征的鼓声。这句比较了聆听溪水声和准备战斗的不同心境。
9. "相过底厌时挥麈":相过,相互拜访;底厌,大概的意思;挥麈,挥手示意。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友人来访时的热情招待。
10. "独坐应须日杖藜":独坐,独自静坐;杖藜,用藜做的拐杖。这句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时的情景。
11. "信美那知非我里":信美,确实美丽;非我里,不是我的故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
12. "倚栏归路已都迷":倚栏,依靠栏杆;归路,回家的路;都迷,完全迷失。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亭子里,看着远方的景色,迷失在回家的路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溪风亭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此景的感慨。诗人首先通过描述泉水通过暗沟流入清澈的小溪,风亭倒影在水面与瓦片相映成趣的画面,展现了溪风亭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借用询问的方式,表达了聆听流水声和战鼓声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在此情景下的思考。诗中还提到与朋友一起度过时光以及独自静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传达了尽管眼前的景色美丽,但终究无法替代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借景抒情,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德升尚书赋溪风亭二首以题为韵顾风字某已先作别赋溪字一首》,是宋代诗人綦崇礼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綦崇礼在宋哲宗、宋徽宗两朝均有所活动,因此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这个时间段内。
诗人綦崇礼曾任尚书等职,深得皇帝信任。然而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因为种种原因被贬谪至外地,远离朝廷。这使得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对政治的热衷转向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一时期,宋朝的社会状况相对稳定,但由于内政外患的压力,政治氛围较为紧张。诗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便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溪风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