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果面对着这高雅的竹子却仍然只想着大快朵颐地吃喝享乐,那么世间哪里还有什么超凡脱俗的“扬州鹤”呢?

去完善
释义
此君:指竹子,取自晋代王徽之爱竹的故事,“何可一日无此君”。 扬州鹤:典故出自《殷芸小说》,比喻虚幻或不切实际的美好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核心意象,开篇即点明主题——“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竹子作为高尚品格象征的重要性。接下来进一步阐释“无竹令人俗”的道理,并强调“士俗不可医”的深刻警示意义。下片则引入旁观者的视角,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回应质疑,最后以“扬州鹤”的典故收尾,升华全诗主旨。
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却蕴含哲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以及超越功利价值的审美情趣。同时,这也是一首充满个性的抒怀之作,展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崇尚自然、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迁汝州,途中获准暂居常州。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时年苏轼四十八岁,正处于人生低谷却依然旷达自适的时期。於潜僧绿筠轩位于浙江临安於潜镇的寂照寺内,苏轼拜访此地,见轩前翠竹猗猗,有感而发。诗中借竹抒怀,既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也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更暗含对世俗功利的讽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