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禾苗摇曳遍布田野,从前建造这座城市的人们并不知道辛苦劳累。
河水向东流去,城市在变化;山势向北延伸,宫殿高耸入云。
乌鸦在傍晚的云彩中喧嚣地飞回古老的城墙,大雁迷失在寒冷的雨水中降落无人的战壕。
可叹那登上缑氏山的仙人,还在那里吹奏着曲子,沉醉于碧桃美酒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禾黍离离:禾是谷子;黍是一种谷物。禾黍离离,这里指的是庄稼生长旺盛的景象。
2. 野蒿:野生蒿草。
3. 昔人城此岂知劳:昔人,指古代人;城此,在这里筑城;岂知劳,怎么会知道辛苦劳累。
4. 水声东去:这里指洛水由西向东流去。
5. 市朝变:市场与朝廷的变迁。
6. 山势北来宫殿高:这里描述的是北方的山脉及高处耸立的宫殿。
7. 鸦噪暮云:乌鸦在傍晚的云层中鸣叫。
8. 归古堞:回到古老的城墙。
9. 雁迷寒雨:大雁迷失于寒冷的雨水中。
10. 空壕:废弃的战壕。
11. 可怜缑岭登仙子:缑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登仙子,登上仙境的人,这里比喻成仙之人。
12. 犹自吹笙:仍然在吹笙。
13. 碧桃:一种桃树品种,花朵呈现绿色或白色。

去完善
赏析
《登洛阳故城》描绘了诗人在古都洛阳的所见所闻,通过禾黍、水声、山势、鸦噪、雁迷等景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转。诗人以沉稳的笔触,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传达了岁月更迭中人们对过往的怀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洛阳故城》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描绘洛阳古都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7年,即唐宣宗大中元年。在这一年里,许浑已经50多岁,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此时他登上洛阳故城,回想起昔日辉煌的历史,不禁心生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曾是隋、唐两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世界著名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文化遗址。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的地位逐渐被长安所取代。当许浑登上洛阳故城时,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这种强烈的对比,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了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战争频发。虽然唐宣宗在位的初期,国家相对安定,但他无力扭转唐朝衰亡的命运。许浑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文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描绘洛阳故城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