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匹马的蹄声渐渐远去,视野所及,开阔的原野一望无际,延伸至地平线的尽头。
在深秋时节,关山的颜色渐趋凋敝,太阳即将落山,鼓角之声也逐渐沉寂,霜降使天空显得更加凝重。
荒野中偶尔可见裸露的白骨,或许还残留着未挖掘出的铁器,狂风不时扫过沙漠,带来一阵旋风。
边境战场的冤魂似乎找不到归宿,化作阴暗的云彩,随风飘散在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塞下:古代边境之地。这里指唐代边防地区。
2. 黄滔:唐朝诗人,字文江,又字昭胥,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末五代人。
3. 匹马萧萧去不前:萧萧,马鸣的声音。这句诗描写一匹马的孤独身影在边关寂静的环境中独自前行。
4. 平芜千里见穷边:平芜,平坦的草地;穷边,边远的地方。这句描述了视线所及之处的平原和远处的荒凉边境的景象。
5. 关山色死秋深日:关山,长城一带的山脉;色死,景色萧条。这句形容秋天深处时,长城一带的山川景色的肃杀景象。
6. 鼓角声沈霜重天:鼓角,战鼓和号角之声;沈,沉没;霜重天,寒霜重重的天空。这句描绘了边关战场上的战争气氛。
7. 荒骨或衔残铁露:荒骨,暴露在地表的白骨;或,也许;残铁,战争中遗留下的兵器碎片;露,露水。这句展示了战场上遗留的尸骨和兵器,早晨的露水挂在上面,显得十分凄凉。
8. 惊风时掠暮沙旋:惊风,狂风;时掠,不时吹过;暮沙,傍晚时分沙漠的风沙;旋,旋转。这句是形容狂风卷起沙漠中的沙尘,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9. 陇头冤气无归处:陇头,指六盘山南段;冤气,因无辜被害而产生的怨气。这句表达了在战争的背景下,死于战乱的冤魂无法得到安息的心情。
10. 化作阴云飞杳杳:化作,变为;阴云,低沉的乌云;飞杳杳,飘渺远去。这句是比喻那些冤魂化为乌云,慢慢消失在远方。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匹马萧萧去不前”描绘出诗人独自骑着一匹马行进在萧条荒芜的边塞景象中的情景。“平芜千里见穷边”则刻画了眼前的广袤草原以及遥远的边疆边界。
颔联“关山色死秋深日”形象地描述了边关山河在深秋时分毫无生气的景象,同时暗含作者因国事忧虑的心情。而“鼓角声沈霜重天”则在瑟瑟寒风中加重了秋天的肃杀气氛。
颈联“荒骨或衔残铁露”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死寂与荒凉,战骨上残留的铁片被露水打湿,意味着战争的残酷和无尽的痛苦。而“惊风时掠暮沙旋”则形象地描绘了荒漠中风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表明战争的冤魂无法得到安息,它们化作了阴暗的云层飘向远方。这不仅暗示了战争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综上,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生动的描绘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展示了一幅边塞战场的画卷,彰显了作者的爱国情操以及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五代时期(约公元900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在创作这首诗时,黄滔正身处军中,可能是在征战的途中或者驻扎在边塞的军营里。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各地藩镇割据,战乱不断。黄滔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失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仍然坚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正是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