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亮从树枝间悄然离去,令人惊讶的喜鹊惊醒;清凉的微风在深夜中吹过,伴随着阵阵蝉鸣。
田野间的稻谷散发着芬芳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耳边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这是它们在为这美好时光欢歌。
天空中的星星若隐若现,仿佛有七八个在天际闪烁;山前的小路上,两三滴雨水从天而降,给这个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熟悉的小径前行,忽然看到那曾经的茅草小屋依旧矗立在路边的树林旁;转过一个弯,走过一座溪桥,便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描写在夜晚走在黄沙道中的情景;
3.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栖息的鹊鸟;
4.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伴随着半夜的蝉鸣;
5.稻花香里说丰年:田间弥漫着稻谷的花香,人们都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6.听取蛙声一片:同时还能听到青蛙们此起彼伏的叫声;
7.七八个星天外:天空中有七八颗星星出现在远处天际;
8.两三点雨山前:还有零星的几滴雨水洒在山前的路上;
9.旧时茅店社林边:记忆中那熟悉的茅草屋就在树林边的小路上;
10.路转溪桥忽见:突然间在弯弯曲曲的小径和溪水的桥梁处看到了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夏夜的美好景色。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和“清风半夜鸣蝉”生动地描绘出宁静的月夜氛围,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展现出丰收在望的喜悦景象。接下来的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述了天空中的繁星与山前的细雨,营造出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则展现了词人在夜幕下误打误撞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给人一种惊喜之感。整首词意境优美,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之间,即辛弃疾被贬为江西上饶铅山期思的闲职期间。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受到排挤,理想破灭,心境悲凉。然而,他在农村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对农村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南宋时期,中原大地饱受战乱之苦,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江西一带的农村却相对安定,农民勤劳耕作,生活还算丰饶。辛弃疾在这一时期的农村体验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农村的宁静,这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夏夜农村的美景,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态度,即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