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冢还过方桥
一番新火试新茶,又向方桥记岁华。
草色前头见江树,桑林多处是人家。
拓开白鸟天边眼,背尽红尘脚底沙。
临老不知来几度,只看豆麦不看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尝试着用新的热情去品味新茶的滋味,再次来到方桥记录岁月的流转。
草绿色的景物映入眼帘,江边有树木,桑树林中住着许多人家。
开阔的视野如同天空中的白鹭,远离世俗的纷扰如脚底下的沙粒。
人到老年不记得已经来过多少次了,只关注豆类和麦子而忘记了欣赏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方桥:古时候的一座桥梁,具体位置无从考究。
2. 新火:这里指炉火或火种。
3. 试新茶:品尝新采摘的茶叶。
4. 又向方桥记岁华:作者在方桥记录时间的流逝。
5. 草色前头见江树:走在前面可以看到江边的小树林。
6. 桑林多处是人家:农田里种满了桑树,那都是百姓的家。
7. 拓开白鸟天边眼:诗人描绘自己视野开阔,能看到遥远的天边的白鸟。
8. 背尽红尘脚底沙:作者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着宁静的生活。
9. 临老不知来几度:岁月匆匆,不觉已老,无法计算来过这里的次数了。
10. 只看豆麦不看花:诗人关注的是庄稼的生长,而不是欣赏花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上冢还过方桥》中,诗人项安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踏青的情景。诗中的“一番新火试新茶”描述的是春天的到来,人们开始煮茶品茗的情景。接下来的“又向方桥记岁华”则表达了诗人对方桥这一地的深情厚谊,同时也透露出时光流逝之感。
“草色前头见江树,桑林多处是人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绿树、青草、桑林构成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而“拓开白鸟天边眼,背尽红尘脚底沙”两句则是通过飞鸟的视觉角度展现大地景象,一方面表现了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寓意着诗人超脱尘世的出世思想。
最后一句“临老不知来几度,只看豆麦不看花”,诗人感叹年岁的增长,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即使老去,依然关心农事,这体现了诗人的亲民思想以及务实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冢还过方桥》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渡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13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项安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后来,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独自在江湖漂泊,生活困苦。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兵的入侵使得民众流离失所,家国破碎。然而,在这种危机时刻,南宋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抵抗外敌,反而在内部争权夺利,导致民心涣散。项安世作为一名文人,对这种状况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
《上冢还过方桥》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家乡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寄托在诗歌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