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指代富饶繁华之地。
2. 江北:长江以北地区,相对较为荒凉。
3. 风流:此处指江山景色秀美。
4. 一作迷津一拜侯:两句分别描述了两个不同的场景,“作迷津”描述的是作者在茫茫江面上迷失方向,感受到江面的浩渺无垠;“拜侯”则描述了作者在对岸向人敬拜的场景。
5. 至竟:最终。
6. 隋炀帝:即杨广,唐朝时期的一位皇帝,以奢侈荒淫而著名。
7. 破家:耗尽其家财。
8. 犹得:还能够。
9. 扬州:古代著名的繁华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北。
去完善
赏析
罗隐的《故都》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通过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现实以及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的前两句“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以对比的手法,概括了隋炀帝在江南和江北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他表现出风流才子的一面,沉迷于声色犬马;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拜侯之才,治理国家。然而,正是这样的两面性,使得隋炀帝最终陷入了迷津,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
诗的后两句“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是诗人对隋炀帝命运的感慨。虽然隋炀帝穷奢极欲,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但他毕竟还能享受到扬州的美景。相比之下,一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家庭破败,也无法得到扬州的美好。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常以及人生的无奈的深深叹惋。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以隋炀帝为引子,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人性、命运以及现实的种种矛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深沉的思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隐是唐朝末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讽刺和寓言诗为主,语言犀利,寓意深刻。他的这首《故都》描绘了唐朝末年故都长安的繁华景象和历史的沧桑变化。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唐朝末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隐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历史的诗人,通过这首《故都》表达了对故都长安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罗隐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不如意。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在《故都》中表达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思想,既是对故都长安的怀念,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外,罗隐在《故都》中还描绘了唐朝末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当时的唐朝已经衰落,但在故都长安仍然保留着一定的繁华景象。罗隐通过对故都长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