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
御气黄花节,临轩紫陌头。
早阳生彩仗,霁色入仙楼。
献寿皆鹓鹭,瞻天尽冕旒。
菊樽过九日,凤历肇千秋。
乐奏薰风起,杯酣瑞影收。
年年歌舞度,此地庆皇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黄色的菊花时节,我们来到窗前的马路尽头。
初升的太阳映照在彩色的仪仗上,雨后清新之气进入了琼楼玉宇。
祝贺的人像鸾鸟和鹭鸟一样,都在期待着天赐的福寿。
菊花的酒樽已经斟满,仿佛过了九九重阳节,凤凰历法带来了千禧年的庆典。
和煦的音乐演奏着,杯子中的祥瑞之影慢慢收敛。
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在歌舞之中度过,这个地方是庆祝皇恩浩荡的所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勤政楼:唐朝皇宫中的一座楼名。
3. 百僚:指文武官员。
4. 献寿:指向皇帝祝寿。
5. 御气:皇帝的气象。
6. 黄花节:重阳节。
7. 临轩:皇帝驾临轩阁。
8. 紫陌:京城的道路。
9. 早阳:朝阳。
10. 彩仗:彩色装饰的仪仗。
11. 霁色:雨后天晴的颜色。
12. 仙楼:宫殿的美称。
13. 皆:都。
14. 鹓鹭:比喻朝官的行列。
15. 瞻天:仰望天空。
16. 尽:都是。
17. 冕旒:古代皇帝的礼冠,代指皇帝。
18. 菊樽:菊花酒。
19. 过:度过。
20. 凤历:吉祥的岁月。
21. 肇:开始。
22. 千秋:千年。
23. 乐奏:音乐演奏。
24. 薰风:南风,喻恩泽。
25. 杯酣:饮酒畅快。
26. 瑞影:祥瑞的影子。
27. 收:结束。
28. 年年:每年。
29. 歌舞:指庆祝的歌舞活动。
30. 皇休:皇帝的福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皇帝在勤政楼下观赏百官献寿的场景。首联中,“御气黄花节”和“临轩紫陌头”分别表现了皇帝的气势和威严。紧接着的颔联中,“早阳生彩仗”和“霁色入仙楼”则描写了皇宫的壮丽景色。
接下来的颈联,“献寿皆鹓鹭”和“瞻天尽冕旒”,描述了百官向皇帝祝寿的情景,以及官员们身着礼帽、面见皇帝的庄严仪式。尾联中的“菊樽过九日”和“凤历肇千秋”则暗示了重阳节这一节日的意义,并祝愿皇帝长寿安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是唐朝诗人王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780年至805年之间。在这个时期,王涯在朝廷担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为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尽心尽力。
在这个时间段内,王涯经历了唐朝的繁荣和危机。他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困苦,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此外,他还受到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忠诚、仁爱和孝道等价值观。这些观念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体现,如《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中对君主忠诚的象征性表达。
与此同时,唐朝中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喜欢结交朋友、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涯与其他文人士大夫相互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总之,《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这首诗歌反映了王涯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创作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