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晚夏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光没有纷扰,老毛病也逐渐痊愈。在诗歌中挑选汉字,观看窗外的山景入睡。夕阳映照出一片晚霞,繁茂的树叶里传来鸣蝉的叫声。这样的情景让人愉悦,却无奈手头拮据,无钱买酒助兴。
去完善
释义
1. 闲居:指居住在无官职无公务的状态。
2. 扰:打扰。
3. 旧病:长期患有的疾病。
4. 痊:病情好转。
5. 选字:选择汉字,这里指的是写诗的过程。
6. 诗中老:在诗歌创作中逐渐成熟。
7. 看山:欣赏山景。
8. 屋外眠:在外面睡觉,表示轻松自在的心境。
9. 片霞:部分晚霞。
10. 侵:接近,临近。
11. 落日:即将落下的太阳。
12. 繁叶:茂密的树叶。
13. 咽鸣蝉:蝉鸣的声音在树叶的响声中变得微弱。
14. 对此:面对这样的景色。
15. 心还乐:内心感到愉悦。
16. 乏酒钱:缺少买酒的钱。
去完善
赏析
《闲居晚夏》描绘了作者在夏日闲暇之时,远离纷扰、调养身体的状态。诗歌通过“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展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和诗书的恬淡心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此外,“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则描述了夏日的黄昏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感受。然而,尽管生活美好,但诗人却遗憾地表示,由于囊中羞涩,无法尽情享受美酒之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居晚夏》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夏日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无论是蝉鸣、草堂、还是高卧,都充满了宁静、舒适的感觉,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于公元84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唐代中晚期,国力逐渐衰落。姚合本人经历过官场沉浮,深知其中艰辛。因此,他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世。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唐代中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开始关注田园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姚合的《闲居晚夏》应运而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