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 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果不选择熊熊燃烧的木柴或者璀璨夺目的宝珠,那么那些微弱的萤光和露水般的假象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它们的光辉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去完善
释义
燔柴:燃烧木材用于祭祀或照明;照乘:古代一种明亮如灯的宝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真伪混淆、贤愚不分的现象。开篇两句直击主题,提出世间充满虚伪与欺骗的问题,并引出历史长河中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的事实。接着,诗人以臧武仲和宁武子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表面上的聪明未必真实,而刻意隐藏的愚笨反而可能蕴含大智慧。后四句借助自然景象进行比喻,“草萤”与“荷露”象征短暂且虚假的美好,与真正的“火”与“珠”形成鲜明对照,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既是对现实的冷峻批判,也是对读者辨别真伪能力的一种提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人生低谷期,诗人深感世事真假难辨、贤愚颠倒,遂写下《放言五首》,以抒发胸中郁结。本篇为第一首,通过对比真伪、贤愚,揭示了世间虚实难分的哲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无奈。在仕途受挫之际,白居易用冷静而睿智的笔触探讨人性与真理,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宽慰,也是对后人的警醒。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