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

标题包含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
古君子兮道诸己,道器用兮合天理。 同尘还若待时生,观象不知何处起。 荆丛丛袭莪丛丛,孝兮悌兮非沚中。 聚应落落滴仙露,散或泠泠扬士风。 风之上兮风之下,近一指兮远一马。 秋水澹交无限情,夜光照乘胡为者。 伊予匪谓存余力,咏高义兮困胸臆。 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重显,字明密,号石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他出生于浙江余杭,少年时出家为僧,后来成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传人。 释重显在年轻时曾跟随当时的名僧学习佛法,后来游历四方,参访各地的高僧大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代的君子之道在于自己的修养,追求真理的器具使用要符合天理。如同尘土般的人们在等待时机,观察事物的现象却不知从何而起。荆棘丛生的世界袭来,孝顺和尊敬并非是唯一的答案。我们像水滴一样聚集在一起,然后分散开来,激发着士人的风采。有些风气在空中飘荡,有些近在咫尺,有些远在天边。秋天的水面平静地诉说着无尽的深情,夜晚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不认为我还有余力存在,我只想歌颂高尚的情谊,却被这胸怀所困。我用一百个字在岩石上写下了这首歌,希望能飞到汪门的老朋友那里。
去完善
释义
1.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释重显写给友人汪君的一首颂歌。四明是指浙江省宁波的四明山,这里代指汪君的家乡。 2. 诸己:即“反求诸己”,意为向内寻求自己的过错,自我反省。 3. 道器用:此处道指的是道理、道理;器用指的是器具、器物。 4. 同尘:与尘世相同,即普通百姓。 5. 观象:观察现象,了解事实。 6. 荆丛丛袭莪丛丛:荆指的是荆树,是一种灌木;袭字表示紧密地包围;莪是一种草本植物,此句用以形容草木茂盛的景象。 7. 孝兮悌兮非沚中:孝和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意指孝和悌并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8. 聚应落落滴仙露,散或泠泠扬士风:这句诗赞美汪君既有团聚众人之力,也有散发独特魅力之风范。 9. 风之上兮风之下:形象地描述了汪君的风采。 10. 秋水澹交无限情,夜光照乘胡为者:描绘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汪君深厚的情感。 11. 伊予匪谓存余力,咏高义兮困胸臆:这句诗表明作者倾尽全力来赞颂汪君的高尚品质。 12. 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巴歌是指四川巴山一带的民歌,此处用来表示作者的诗篇;岩叶书则形象地描述了将诗篇写在岩石上的情景,整句意思是将诗篇寄给汪君这位老朋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儒家士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诗的开篇表达了古之君子修身齐家的理念,即遵循道义、实用与天地合一的原则。接着提到以孝道、兄弟之情为代表的德行修养,体现了士人操守的核心价值。“荆丛丛袭莪丛丛”一句借景喻人,暗含世态纷繁复杂而君子自洁清的寓意。接下来描述汇聚起来的力量犹如滴仙露般宝贵,分散开来则具有广大的影响力。作者通过比喻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的品行和力量虽然微小,但当它们凝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诗的后半部分以抽象的风为题,表现了风的自由无拘、忽近忽远的特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士之风、学者之风。诗人感慨于天地之大美和生活的无限可能,向汪君致以诚挚的赞美。最后诗人写到,他通过诗篇传达自己的崇高信念和深情厚意,以此表达对汪君这位学识渊博的旧友的敬爱之情。这首诗将个人情感、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儒家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是北宋时期诗人释重显(980-1052)的一首描绘朋友汪信士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1020年左右,当时释重显在四明山修行,与汪信士结识并成为好友。 在这个时期,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阶段,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释重显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既有禅宗的思想内涵,又有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气质。他擅长描绘人物形象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歌纪四明汪君信士》就是他对汪信士品格和信仰的赞美。 释重显与汪信士的友谊是在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下建立的。他们在四明山的岁月里,一起参禅悟道,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这首诗表达了释重显对汪信士的信任和敬仰,也反映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