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牟元礼挽章

标题包含
牟元礼挽章
泪注琼瑰事可伤,白衣回首白云乡。 两三遗册新诗在,四十余年素业荒。 学海骤干千顷浪,儒林旧剪一枝芳。 风流未寄三题草,光焰谁家万丈长。 不作人间金榜客,应为天上玉楼章。 诙谐未见车公口,锦绣应无李白肠。 幽鸟空啼疏竹径,青灯愁见旧梧堂。 就中有事空堪恨,谁问双亲两鬓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时行(1083-1145),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南宋著名学者、官员。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年轻时曾游学于太学,后来中举人,历任州县官职。 冯时行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悲伤如泪水滴落,令人心碎;那身着白衣的人回头凝望,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故乡。桌上的遗册记载着几篇新的诗篇,却无人再读;过去了四十多年,原本清白的家风已经荒废。学术之海渐趋平静,那些曾经的荣耀已经远去。那些风雅的诗句尚未传递,光芒已然不再耀眼。那个原本可以功成名就的人,如今却在天边仰望。他的诙谐机智无法传承,犹如精美的织锦无法承受生活的沉重。鸟儿在竹林中哀鸣,灯光下是充满忧愁的旧屋。这些往事令人悔恨,却无人问津他双亲的两鬓霜白。
去完善
释义
1. 牟元礼:人名,生平不详。 2. 挽章:悼念死者的诗文。 3.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宋朝诗人。 4. 泪注琼瑰: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 5. 白衣:指平民百姓。 6. 回首:回头看,回顾。 7. 白云乡:指隐逸之处。 8. 遗册:指牟元礼留下的书籍或诗篇。 9. 素业荒:指牟元礼生前的事业荒废。 10. 学海骤干:比喻学术界的地位骤然下降。 11. 儒林:儒家学者聚集之地。 12. 三题草:指科举考试中的试题。 13. 光焰:光芒,光辉。 14. 金榜客:指科举中第的人。 15. 玉楼章:指优美的诗篇。 16. 车公口:形容善于言辞的人。 17. 李白肠:形容才华横溢的人。 18. 幽鸟:指栖息在幽静地方的鸟。 19. 疏竹径:指竹林小径。 20. 青灯:指油灯。 21. 旧梧堂:指破旧的梧桐树下的厅堂。
去完善
赏析
《牟元礼挽章》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世的悲痛与惋惜之情及对其才学的赞美之作。诗歌以多种手法和修辞技巧展现了对故友的深厚感情。 开篇即写悲伤之情,"泪注琼瑰事可伤,白衣回首白云乡"。诗人以深情的泪水为故人送行,用"白衣"和"白云乡"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的离世。 随后,“两三遗册新诗在,四十余年素业荒”。这两句表达了对故人留下的作品以及他一生事业的感慨。在他的遗作中,仍能领略到他的才情与风采。 紧接着,诗人用"学海骤干千顷浪,儒林旧剪一枝芳"来形容故人的才华横溢,被誉为儒林的一枝独秀。然而,尽管才华出众,却未能在世间得到应有的认可。 然后,诗人用"风流未寄三题草,光焰谁家万丈长"再次赞美其才学之高,但他最终未能实现抱负,令人感到无比惋惜。接着的"不作人间金榜客,应为天上玉楼章",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认为这位才子本应位列仙班,而非尘世间的凡人。 之后,"诙谐未见车公口,锦绣应无李白肠"二句,通过比喻来说明友人超群的才华。如同车公之口才与李白之诗情一般,无人能及。 最后,“幽鸟空啼疏竹径,青灯愁见旧梧堂”。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画面:孤独的鸟儿在稀疏的竹林里悲鸣,昏暗的油灯下是那间熟悉的书房,以此表达了诗人失去朋友的孤独与哀痛。结尾一句"就中有事空堪恨,谁问双亲两鬓霜",更是将这份无奈与悲痛推向了极致,表达出逝者已矣,无人再关心他们双亲的衰老与悲痛。整首诗情感浓烈,语言优美,堪称一首悼念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牟元礼挽章》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63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阶段,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冯时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但因反对和议而被罢官流放。在这段时间里,冯时行深感百姓疾苦,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他得知好友牟元礼离世的消息时,悲痛欲绝,挥笔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在诗中,冯时行表达了对牟元礼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用犀利的笔触描绘出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遇,以此警示世人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