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首 其五
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订无修眼搭痴。
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位千佛眉毛弯,不用修饰眼神懵懂。踩在尚未融化的冰雪上,误认为那是碧绿的琉璃。
去完善
释义
1. "百千":形容众多,这里指众多的佛陀。
2. "眉弯曲":形容佛陀的眉毛弯曲有致,这里用来比喻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3. "无订无修眼搭痴":没有固定的修行方式,眼睛看似无知却又包含着深刻的智慧。这里的“搭痴”是一种禅意的表达,意为超越世俗的智慧。
4. "踏著未消连底冻":踩在还没有消融的冰雪上,意味着面临困境和挑战。
5. "碧琉璃":绿色透明的琉璃,这里用来比喻纯净的心境和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释端裕对佛学的深刻理解。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百千诸佛”的形象来表现佛教的崇高境界。其中,“眉弯曲”代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而“无订无修眼搭痴”则暗示了佛教的修行并非执着于形式的繁琐,而是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接下来,诗人以“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两句来形容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这句诗意味着,人们可能在修行过程中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误以为已经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实际上却仍然沉浸在烦恼和执着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形象的描绘以及对修行者的警示,表达了作者对佛学修行的高度关注和对世人误解的担忧。这种深沉的关怀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首·其五》是南宋诗人释端裕创作的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1174年至1189年间,这是诗人以云门宗高僧身份活跃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江南各地,结交了众多名士,丰富了人生阅历。
在宋代,佛教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侣有来往,其中就包括释端裕。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禅宗境界的向往。同时,这个时代也是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这种社会环境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