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首 其一
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
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
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德山一入门就敲击禅杖,却常常沉溺于外表形式。
临济一入门就大声喝斥,却总是在声色的世界里徘徊。
如果是真正具有慧根的僧人,就应该在脚下生出清风,超越古往今来的路径和足迹。
去完善
释义
1. 德山:法号宣鉴,是禅宗五家之一的德山和尚。
2. 入门便棒:指刚进入德山门时就会受到棒击的考验。
3. 多向皮袋里埋踪:意指多数人在禅悟道路上迷失方向。
4. 临济:指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禅师。
5. 入门便喝:指义玄的教诲方式,常以大喝来启发学者的悟性。
6. 声尘:佛教用语,指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7. 出没:指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8. 英灵衲子:指出众弟子中的杰出者。
9. 足下风生:指立即付诸行动,表现非凡。
10. 超越古今途辙:超过以往和现在的修禅道路。
去完善
赏析
《偈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禅宗两大派别——德山和临济的诗歌。德山以棒击为教法,强调实证;临济以喝斥为教法,注重直观。这首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精神风貌,倡导在超越世俗纷扰的基础上追求智慧与解脱。“英灵衲子”象征着悟性高、勇猛精进的修行者,他们如风一般灵动,不受束缚地前行,跨越古往今来的一切陈规陋习。诗人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坚定信念,勇于超越,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首 其一》是唐朝时期释端裕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佛教的深刻理解和领悟。释端裕(658-716),俗姓雷,唐代高僧,为六祖慧能的弟子,对禅宗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禅诗广为人知,被尊为"神照国师"。
在唐朝这个诗歌繁荣、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时代,释端裕作为一位杰出的禅宗大师,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年少时出家为僧,后来遇到慧能禅师并拜其为师,从此踏上了禅宗修行的道路。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不断地参禅、修炼,逐渐领悟到禅宗佛学的真谛。他的修行经历和领悟,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内涵。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在位时期,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鼎盛阶段,同时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氛围下,释端裕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将禅宗佛学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
去完善